字词 | 苦树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苦树皮 【概况】: 异名 苦皮子(《四川中药志》),山熊胆(新医学1972),赶狗木(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青鱼胆、苦胆木(《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苦木科苦木属植物苦木的茎皮或根皮。苦木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有2种,均可药用。 原植物 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P.ailanthoides(Bge.)Planch.;Simaba quassioides D.Don],又名土樗子、苦楝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余项参见“苦木”条。 。【化学】: 树干含苦木苦素(Quassin)、异苦木素(Picrasmin)。 又含苦树素(Picrasin)A、B、C、D、E、F、G及苦木半缩醛(Nigakihemiacetal)A、B、C和苦木内酯(Nigakilactone)A、B、C、D、E、F、H、J、K、L、M、N,并含苦木萜醇(Nigakinol)、苦木碱A(1-Carboethoxy-β-carboline)、B(1-Carbomethoxy-β-carboline)、C(1-Formyl-β-carboline)、D(4,5-Dimethoxycanthin-6-one,亦称Methylnigakinone)、E(Canthin-6-one)、F(4-Methoxy-5-hydroxycanthin-6-one,亦称Nigkinone)、G(1-Vinyl-4,8-dimethoxy-β-carboline)、H(Crenatidine)、I(4-Methoxy-1-vinyl-β-carboline)、J(Harman)、K(Harmine)、L(1-Hydroxymethyl-β-carboline)。树皮含Picrasidine I、J、K、P和T[1]。 附 根含Picrasidine A,F,G,H,L,M,N,O,P,Q,R,S[2]。 又含苦木双碱甲(Kumujansine)、苦木双碱乙(Kumujantine)及一新的Picrasidine即8-甲氧基-1,2,3,4-四氢-1,3,4-三羰基-β-卡巴啉[3,4] 参考文献 [1]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an Hall Led,1989∶359,364,539,848,849,850 [2] 药学学报 1988;23(4)∶267 [3] CA 1991;114∶58871y。 【药理】: 抗蛇毒作用 本品60%醇提物50g/kg ig,对100%致死量眼镜蛇毒中毒小鼠有保护作用,保护率66.7%。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3;14(4)∶170 【药性】: 性味 苦,寒。 有毒。 《四川中药志》:“寒,苦。有毒。” 功效 清热燥湿,解毒杀虫。 主治 菌痢,胃肠炎,胆道感染,蛔虫病,急性化脓性感染,疥癣,湿疹,烧伤。 ❶ 《中国树木分类学》:“泻湿热,杀蛔虫,治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中草药通讯 1972;(2):“治急性化脓性感染:苦木2份,金樱根1份。水煎3次,第1次煮沸2小时,第2、3次各煮沸1小时半,过滤并合并滤液,浓缩成膏。外敷。” 亦可用于治疗胆道感染,山熊胆片6片1次,每日3次。 ❸ 苦木注射液(中国中药杂志1991;(1))治各种毒蛇咬伤:苦木茎皮经乙醇提取有效成分后,挥尽乙醇,加注射用水配成。过滤,灌封,100℃灭菌30分钟,即得。 每支2ml,(相当于生药8g)。每日3次,每次1~2支,肌肉注射。 单方应用 ❶ 新医学 1972;(3):“治痢疾:苦树皮研粉,每次1~3g,每日3~4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