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螺厣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螺厣草

【概况】:

异名 地连钱、蟢儿草(《纲目拾遗》),山豆爿草、血草(《福建民间草药》),石耳坠、痞子药(《贵州民间药物》),石瓜子、瓜子莲、瓜子草(《湖南药物志》),金指甲、金茶匙、风不动(《闽东本草》)。

基源 为水龙骨科伏石蕨属植物伏石蕨的全草。

原植物 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Presl

历史 《本草拾遗》始载螺厣草,云:“蔓生石上,叶状似螺厣,微带赤色,而光如镜,背不少毛,小草。”《植物名实图考》称石龙,谓:“石龙一名石茶。横根丛生,一茎一叶,高三、四寸,叶如茶而厚如石韦,重叠堆砌。

”所述及附图与本种类似。

形态 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状茎细长,绿色,匍匐,疏生黄褐色透明卵状披针形鳞片,基部近圆形,不规则分叉,上部细长,全缘。叶疏生,叶柄基部有关节,密被鳞片;叶异型,营养叶近无柄或有短柄,圆形或椭圆形,全缘,长1.5~2.5cm,宽1~1.5cm;孢子叶细长,舌形或线形,长3~4cm,宽2~3mm;叶脉不明显,网状。

孢子囊群多连合成线形,位于中脉与叶脉之间,被有多数盾状有柄的鳞片。

孢子近肾形。(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678页.5623条图)

生境与分布 附生于树上或潮湿岩石上。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全草或带根全草,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药性】:

性味 辛,凉。

❶ 《纲目》:“味辛。”
❷ 王安卿《采药志》:“性凉。”
❸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微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肺止咳。

主治 肺痛,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痈肿,疥癞,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❶ 《本草拾遗》:“主痈肿,风疹,脚气肿。捣敷之,亦煮汤洗肿处。”
❷ 《纲目》:“治小便出血,吐血,衄血,龋齿痛。”
❸ 王安卿《采药志》:“治肺火结成脓血痈疽。”
❹ 《贵州民间药物》:“治痞块,风湿疼痛,痨伤咳嗽。”
❺ 《湖南药物志》:“治湿热病,痢疾,心气痛,月经不调等症。”
❻ 《全国中草药汇编》:“肺热咳嗽,肺脓肿,肺结核咯血,咽喉肿痈,腮腺炎,痢疾,淋巴结结核.衄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疔疮肿毒,皮肤湿痒,中耳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鲜品60~12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或捣汁滴耳。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杨氏家藏方》:“治小儿头疮:镜面草(即螺厣草)日干为末和轻粉麻油调敷。”
❷ 《医说》:“解鼠莽毒:镜面草自然汁,清油各1杯和服3~5次,以肉粥补之。”
❸ 《杨氏家藏方》:“治牙齿虫痛:镜面草15g入麻油2ml,盐10g,挼碎,左痛塞右耳,右疼塞左耳,以薄泥饼贴耳门1~2小时。”

单方应用 ❶ 《朱氏集验方》:“治吐血衄血:镜面草水洗,擂酒服。”
❷ 《寿域神方》:“治手指肿毒或指恶疮:镜面草捣烂,敷之。”
❸ 《纲目》:“治蛇缠恶疮:镜面草入盐杵烂敷之。”
❹ 《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疼痛:石耳坠30g,煎酒服。”
❺ 《福建民间草药》:“治肺痈吐脓:螺厣草60g,加冰糖15g加水煎服。”
❻ 《陈日华经验方》:“治小便后出鲜血数点不痛,饮酒则甚:镜面草汁15ml,入少蜜,水进2服。”
❼ 《福建民间草药》:“治创伤出血:螺厣草茎心,捣匀后外敷。”
❽ 《福建民间草药》:“治风火牙痛:螺厣草茎心15g。酌冲开水炖服。”

食疗 ❶ 《贵州民间药物》:“治痞块:石耳坠30g。炖猪大肠服食。”
❷ 《福建民间草药》:“治肺热咳血:螺厣草120g。猪肺120g。加水适量煮成200ml,分2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