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常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常棣常棣之华,鄂不。①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②原隰裒矣,兄弟求矣。③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④每有良朋,况也永叹。⑤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⑥每有良朋,烝也无戎。⑦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⑧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⑨兄弟既具,和乐且孺。⑩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11)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12)是究是图,亶其然乎?(13) 【注释】 ①常棣:即棠棣,又名小叶杨,落叶乔木。华:花。鄂:即萼,花托。:犹“炜炜”,本训光明,光辉,此处形容花色鲜明之状。②威:畏。孔:甚,大。怀:关心。孔怀:非常关心。③原隰:高原和洼地。裒(pou抔):聚集,指聚土为坟丘。求:兄弟相求,指彼此关心,在生死关头,寻觅兄弟。④脊令:鹡鸰(ji ling极岭),鸟名。《郑笺》:“脊令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 ⑤况:发语词。一说益,增加。永:长。⑥阋(xi戏):互相争斗。于墙:在墙垣之内。务:通“侮”。⑦烝:发语词。戎:相助。⑧友生:朋友。生:语气词。⑨傧:陈列。笾、豆,皆食器,此借指菜肴。饫(yu裕):饱,此指私宴。⑩具:俱,都在。孺:相互亲爱。(11)翕(xi细):合,聚。湛(chen沉):深厚。(12)帑(nu努):通“孥”,儿女。(13)究:深思。图:考虑。亶(dan胆):诚然,信然。 【译文】 棠棣花开一片片,花萼花蒂光灿灿。试看如今世上人,有谁能比兄弟亲。死亡威胁最可怕,唯有兄弟最关心。高原洼地聚荒冢,只有兄弟来相寻。鹊鴒流落在荒原,兄弟急忙来救难。纵有亲密好朋友,危难之际空长叹。兄弟在家不和睦,却能同心御外侮。纵有亲密好朋友,事到临头无所助。死丧祸乱已平定,生活安全又宁静。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情。排起碗盏享美餐,开怀畅饮酒意酣。兄弟齐集在这里,家宴和乐又亲密。你和妻子感情深,如鼓锦瑟如弹琴。兄弟友爱庆欢聚,亲密无间乐沉沉。妥善安排你家庭,妻子儿女喜盈盈。认真考虑细思量,妻儿真胜兄弟情? 【集评】 《毛诗序》:“《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此《常棣》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唐·孔颖达:“此解所以作《常棣》之意,咸和也。言周公闵伤管蔡二叔之不和睦,而流言作乱,用兵诛之,致令兄弟之恩疏,恐天下见其如此,亦疏兄弟,故作诗以燕兄弟,取其相亲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宋·朱熹:“此诗首章略言至亲莫如兄弟之意。次章乃以意外不测之事言之,以明兄弟之情,其切如此。三章但言急难,则浅于死丧矣。至于四章,则又以其情义之甚薄,而犹有所不能已者言之。其序若曰,不待死丧,然后相收,但有急难,便当相助。言又不幸而至于或有小愤,犹必共御外侮。其所以言之者,虽若益轻以约,而所以著夫兄弟之义者,益深且切矣。至于五章,遂言安宁之后,乃谓兄弟不如友生,则是至亲反为路人,而人道或几乎息矣。故下两章乃复极言兄弟之恩,异形同气,死生苦乐,无适而不相须之意。卒章又申告之,使反复穷极而验其信然。可谓委曲渐次,说尽人情矣。读者宜深味之。”(《诗集传》卷九) 清·方玉润:“良朋妻孥,未尝无助于已,然终不若兄弟之情亲而相爱也。故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岂不益信然哉?”(《诗经原始》卷九)。 今·陈子展:“在当时以宗族血统为纠合纽带之奴隶制社会,兄弟实为此纽带重要之一环。《常棣》最先歌唱兄弟友爱,此《诗》三百中名篇杰作之篇,非造之也。”(《诗经直解》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这是一首歌颂兄弟之情的诗。诗中有对兄弟情谊的正面描写,但更多的是用比:以死丧祸乱与和平安宁对比,用朋友妻子和兄弟关系对比,从而突出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一主题。人在危难之中,常常连最好的朋友也爱莫能助,而兄弟却不畏艰险,鼎力相救;虽然兄弟间在和平时期常发生口角,好像还不如一些朋友那么亲密,而一旦有外侮进攻,兄弟们则可结成同盟,一致对外,这又是朋友所不能及的了。 夫妻之情是人生又一最珍贵的感情,诗中也对这种感情作了赞美,然而其目的却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兄弟之情。诗的后两段,既有对比又有反问,令人感到兄弟之情确乎是高于夫妻之情的。当然,将兄弟之情歌颂为人间的至情,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也未必是准确的和永恒的人生哲理。我们从中可感受到兄弟情谊的可贵,找到某种似曾相识的人生体验,则足矣。 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明,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 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 亶其然乎! 在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是并不鲜见的。一般的家庭或家族,兄弟之间的矛盾虽不象最高统治层那样尖锐,但是兄弟之间的磨擦和争斗,也是时有发生的。这种磨擦和争斗,常常足以使家庭内部关系紧张,家庭分裂,因此,我们的先人们特别重视兄弟间的和睦。后来,这种观念更逐渐地演化为“孝弟”,成了维护统治秩序的封建教条之一。《常棣》是一首宴请兄弟、劝勉兄弟友爱的诗,全诗用兴、赋结合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假设了各种情况,反复强调了兄弟之谊情同手足,这种情谊,远不是一般的友谊所能代替的,劝勉人们,对于兄弟之谊,珍惜应不厌其多,损害是万不应当的。 关于本诗的写作,传统的看法大多认为是周公为悯管蔡之失道而作的。管叔 (名鲜,受封于管),本是周武王之弟,蔡叔 (名度,受封于蔡),也是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之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和蔡叔不服气,杨言周公旦要不利于成王,他们和武庚一起发动叛乱,后被周公平定。管叔被杀 (一说是自杀),蔡叔被放逐。人们又分析说,管蔡叛乱,周公镇压了他们,兄弟之间不能和睦。周公担心天下的人看见身处高位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因而起而效仿,整个社会上家族关系就会普遍紧张起来,因此作《常棣》这首诗,强调兄弟不可不亲,让人传唱,以使天下风俗敦厚起来。到了后世,召穆公见其弟厉王不贤,就又重述了这首诗,而且,后来重述过这首诗的人还有很多,这首诗就几乎成了进行家教的重要教材了。也有人认为,《常棣》这首诗可能写成于召穆公时代。 朋友、兄弟、妻子,是许多诗中都写到过的,但是《常棣》写兄弟之谊却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善于抓住平常生活中有特定意义的角度来劝人和睦。在首章“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定下了全诗的主调之后,作者就假设了种种情况: 在不可抗御的自然灾害面前,就会显出兄弟之谊多么的宝贵了:“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威,畏的意思。孔怀,很关心。隰,低湿之地。裒,聚集或减少,引申为自然变化。) 作者说,在死亡的威协面前,兄弟之间定然是很关怀的,在高原变成沼泽,巨大灾难降临的时候,兄弟之间会互相寻觅下落。作者认为,在这种异乎寻常的灾难面前,兄弟之间的凝聚力,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如果说这种假设的情况太特殊了,还不足以唤起人们对兄弟之谊的理解和珍惜,那么作者又从生活中遇到坎坷、危难的角度,来表现兄弟之谊的不可或缺。常识告诉人们,坎坷、危难,在任何人的一生中,几乎都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作者提醒人们,在坎坷的情况下,虽然有要好的朋友,或是他们要顾及到自己的利害关系,或是他们力所不能及,对于遭到坎坷的你,只能“况也永叹” (况,增加。一说是语助词),不能象兄弟那样一力相救。这样,就在坎坷面前,表现了兄弟之间的亲合力。在《诗经》那个时代里,战争是经常发生的,家族之间的磨擦更是经常会有的,于是作者又选择了抵御外侮这个角度来表现兄弟之间的同仇敌忾。诗中写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阋,争斗。务,侮。每,虽然。烝,长久。一说为发语词。戎,帮助),作者指教人们说,兄弟之间在自己的家中虽然可能有争吵,有不和的现象,但当外侮来临之时,却能同心抗暴; 那些平时的朋友,却不会完全不顾自己的利害关系来帮助你。以上这些角度的选择,应该说是有说服力的,也是容易起到劝勉引导的作用的,因为人们都会知道,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会遇到坎坷,遇到灾难,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同族外人发生矛盾或斗争。既然如此,不珍惜兄弟之谊怎么成呢! 诗的第五章转换了角度,写到“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生,语气词)。这里产生了极为矛盾的现象: 在危难时能够互相救助的亲兄弟,在安宁时却会行同路人,疏远得不如一般朋友。应该说,作者是谴责、批评这种行为的。作者认为,你夫妻和美,你家庭安乐,都是不能取代、更不能否定兄弟之谊的,因为当灾难、坎坷、外侮来临时,这些都不能起到兄弟所能起的重要作用。全诗的尾句说“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究、图,都是思考的意思。亶,确实。然这样),真是发人深省,让人们在自己的回顾、思考中认清兄弟相亲这个根本的道理。 善于在对比中抒发感情、表达主题,是《常棣》这首诗的又一特点,对比的写法在《诗经》中比比皆是,这首诗可贵在对比的多层次与多角度。诗中用祸乱、危难同安宁时进行对比,祸乱、危难之时,兄弟之间能够“兄弟求矣”、“外御其务”,因为一个家族只是很小的社会单位,遇到这种危难时,兄弟之间的遭遇应该说是共同的,人们从自身的危难中不难体会到兄弟之间有如手与足一般的关系。可是在安宁时期,却竟然“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在这样的对比中,令人信服地批评了后者。诗中又用兄弟同朋友进行对比,把兄弟间在危难中的互相救援,同朋友们在危难中只能“况也永叹”、“烝也无戎”两种情景、鲜明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这是因为,一般说来,兄弟之间,大的利益关系是一致的,生死苦乐,息息相关。而朋友之间,情况就要复杂得多,远非那样单一了。当然,诗中也并无薄于朋友之意,作者的本意是,兄弟之谊不笃,朋友之谊难敦,所以特别强调了兄弟之情。诗中又用兄弟的内部磨擦同共同抵御外侮进行对比。在这一对比中,既指出了内外有别的实际情况,又教育人们要本质地,或者说要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兄弟之谊,从而更加珍惜它。此外,诗中还用妻子、家室的和乐同兄弟之谊进行对比。夫妻和美,家室和顺,这是人们都很重视的,但如果兄弟不和,行同路人,那么你那家室的和乐能够久长吗? 巨大危难时怎么办?生活坎坷时谁来救助?外侮来临时,同谁一起去抵御?诗中这样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收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加强了诗的表现力,让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去观察,去思考,去比较,去认识。因此,本诗的目的虽在劝导,但却少有说教的气息。 兴赋结合,起兴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常棣》这首诗的重要特点。 首章“常棣之华, 鄂不” (鄂, 即萼。 不, 通, 花蒂。,鲜明茂盛),这里用常棣树花开众多,光彩艳艳,来兴兄弟众多而相和睦。树上花朵虽然多,但它们是同本同根的。兄弟之间呢,古人认为兄弟是“异形而同气”的。社会上来往结交的人,真正至亲的只能是“同气”的兄弟。兄弟们之间如果能够和睦,那么一定也是强盛而有光辉的事情。在第三章,又用“脊令在原”来兴“兄弟急难”。脊令是一种水鸟,而今离开水域而“在原”,说明这是失掉了它的常处之所,有了急难了,那它就要边飞边鸣,求其本类。诗中以此来兴兄弟之间处于不安全、不顺利的坎坷环境,也必然会互相求觅、救援的。 《常棣》诗共八章,针对各情况,多方对比,劝勉人们珍惜兄弟之谊,诉之以理,动之以情。多启发诱导,少说教之气,多生活事例,少空洞道理。本诗在抒情中说理,也善于在抒情中说理,艺术效果是很好的。 常棣常棣之华, 鄂不韔韔。 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 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 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 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 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 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 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 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 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 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 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 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 乐尔妻帑。 是究是图, 亶其然乎? 那棠棣树开花,花和花萼花蒂互相依靠在一起,才显得特别光彩艳丽。试看当今世上一般人,没有能够比得上兄弟那样亲密。 死亡的事情,是最令人害怕的,只有兄弟最为关心。人死了,埋在坟墓里,不论在高原或洼地,兄弟也会细心地去寻觅。 那荒郊里的水鸟鹊鸰,飞则鸣叫着,行则摇摆着,不能独自安生,而要群居在一起,就像兄弟一样,有了急难之处,能够急于互相救助。在这种时候,虽然有交情好的朋友,也只是增加一声长叹而已。 兄弟之间有时内部纷争,发生了矛盾,但是当外面的人来欺侮他们时,他们便同心合力一起抵抗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交情好的朋友,再多也不能有多大帮助。 在死亡祸乱都没有了的时候,日子过得平安宁静了,此时有的人却以为虽然有兄弟,倒不如朋友好了。 摆上丰盛的宴席,端上各种各样的酒菜,开怀畅饮,喝个尽兴吧。兄弟们相聚在一起,我们要和乐融洽,亲密无间。 和妻子儿女和睦相处,就像弹奏琴瑟一样和谐。兄弟们欢聚一堂,亲密融洽情谊更深。 一家人相处在一起,相亲相爱;妻子儿女在一起,欢欢乐乐。好好地想一想,仔细地考虑考虑,确实真是这样吗? 《常棣》是一首燕兄弟的乐歌。《毛序》说: “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 《韩诗序》也与此同。其意系指周公、管、蔡之事,但并未明言此诗为谁所作。郑《笺》说:“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为作此诗而歌之以亲之。”意谓此诗为与周公同时辅政的召公奭所作。孔《疏》根据《左传》和《国语》中的记载,认为“此诗自是成王之时周公所作以亲兄弟也。”历来说《诗》者皆宗周公作此诗之说,今人也有不少持此观点者。但是,从本诗诗句来看,并无涉及周公及管蔡之处,说成为周公所作,似属附会。因此,我觉得只是做为燕兄弟之乐歌就可以了。 此诗八章,章四句。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为第一部分。开始以“常棣之华,鄂不韡韡”起兴,兴中有比,以花和花萼及花蒂互相依存在一起,才能鲜明艳丽,说明兄弟骨肉亲情。接着以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指出兄弟最亲,什么人也比不上。从而点出本诗主题。这一章统摄全篇,是总起。 第二三四章为第二部分。用朋友和兄弟作对比,正面说明一切人都不如兄弟亲。按章分三层说明。第一层从人生死丧之事说起,对人的一生来说,最大的事,莫过于死丧了,孔子就曾经发出慨叹,“死生亦大矣!”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只有兄弟,最为关心,即使死后埋于荒郊野外,兄弟还会去找你的坟墓,去祭奠你。当然,这一事实,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第二层以 “脊令在原”起兴,也是兴中有比,说明人在危难面前,只有兄弟才能急你之所急。虽然有好朋友,在这种情况下,最多也只是增加一声长叹而已,无论如何是赶不上兄弟之情的。第三层,再退一步说,即使兄弟之间有矛盾,产生了内部纷争,但是在遇到外侮的情况下,还是兄弟情亲,会立即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三层意思,从死丧到急难,再到内部纷争,似乎是由大到小,但它所说明的道理,则是由浅及深,层次递进。这正如朱熹所指出的:“其所以言之者,虽若益轻以约,而所以著夫兄弟之义者,益深且切矣。” (《诗集传》) 第五章为第三部分,诗人从反面着笔,批评那些在“丧乱既平,既安且宁”时候,竟忘了兄弟之间天生的骨肉亲情之义,反谓兄弟不如朋友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是不足取的。 第六七八章为第四部分。以室家好合烘托兄弟情亲。六章写兄弟宴饮之乐; 七章以妻子好合为陪衬,说明夫妻应该合好,兄弟更须相亲; 八章在夫妻好合,兄弟当亲的基础上,引发人们去思考,而以反问作结,从而回应主题。 这首诗虽然有比兴、有叙述,但从整体来看,应该说是一篇说理诗。首章提出中心论点“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二三四章则是从三方面进行正面论证说明朋友不如兄弟,五章则是反证,有似驳论。六七八章则是以夫妻子女的好合陪衬烘托兄弟亲情。全诗紧紧扣住主题,既能晓之以理,又复动之以情;既能发人深思,也能给人以感染。应该说,它是最早的较成功的说理诗。 诗中强调兄弟之间的骨肉亲情,主张兄弟和睦,互相关心,从传统的伦理道德来看,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必须指出,这是一首奴隶贵族燕饮兄弟的诗,它是产生在当时宗法制的伦理道德土壤上的,是当时孝悌思想的产物,因而不可避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虽有好朋友,最终也比不上兄弟。这种说法就有过头之处,太绝对化了。 《常棣》鄂不𫗔𫗔②。 萼蒂相依多鲜明。 凡今之人,试看当今世间人, 莫如兄弟? 有谁能比兄弟亲? 死丧之威③,死亡逼近多可怕, 兄弟孔怀④。此刻兄弟最关心。 原隰裒矣⑤,即使丧命埋荒原, 兄弟求矣。兄弟也会来相寻。 脊令在原⑥,鹡鸰飞鸣在原野, 兄弟急难。兄弟闻讯救急难。 每有良朋⑦,纵有平日好朋友, 况也永叹⑧! 见你遭难徒长叹! 兄弟阋于墙⑨,兄弟尽管墙内吵, 外御其务⑩。却同心抗御外侮。 每有良朋,纵有平日好朋友, 烝也无戎(11)? 遇难有谁能相助? 丧乱既平,死亡祸乱已止息, 既安且宁。生活平静又安宁。 虽有兄弟,此时也有胞兄弟, 不如友生(12)。情感不如朋友亲。 傧尔笾豆(13),摆上肉菜一碗碗, 饮酒之饫(14)。开怀畅饮多欢欣。 兄弟既具(15),众位兄弟已齐集, 和乐且孺(16)。和乐融洽情更亲。 妻子好合,鱼水相谐夫妻情, 如鼓瑟琴。如同那鼓瑟弹琴。 兄弟既翕(17),兄弟和睦情谊深, 和乐且湛(18)。团聚安乐喜盈盈。 宜尔室家(19),妥善安排你家庭, 乐尔妻帑(20)。让妻儿更添高兴。 是究是图(21),请你深思又熟虑, 亶其然乎(22)! 此理确实很分明! [注释] ①常棣:棠梨树。常,通“棠”。②鄂:花萼。不:花蒂。𫗔(wei)𫗔:鲜明的样子。 ③威:畏、可怕。 ④孔怀:十分怀念。孔,很⑤原隰:原野。裒(pou):聚土成坟。⑥脊令:即鹡鸰,水鸟名。朱熹《诗集传》:“脊令飞则鸣,行则摇,有急难之意,故以起兴。” ⑦每:虽。⑧况:增加。永叹:长叹。⑨阋(xi):争吵、争斗。⑩务:通“侮”。(11)烝:久。戎:帮助。(12)友生:朋友。(13)傧:陈列、摆放。笾:古代祭祀时用以盛干肉、水果的食器,竹制。豆:古代盛肉菜的器具,形如高足盘,或有盖。有陶制、木制、铜制的区别。(14)之:则。饫(yu):吃饱喝足。(15)既具:都已来齐。具,通“俱”。(16)孺:相亲。(17)翕(xi):和、和睦。(18)湛(dan):尽兴的意思。(19)宜:和顺。(20)帑:子。帑,通“孥”。(21)究:深究、深思。图:考虑。(22)亶(dan):确实、诚然。然:这样。 [赏析] 这首诗,以推崇和规劝兄弟友爱为主题,是周代贵族宴会上使用的乐歌之一。《国语》认为它的作者是周公(姬旦),《左传》以为是周厉王时大臣召穆公(召虎)的作品。韦昭、杜预、孔颖达则综合二说,视此诗为“周公所作”,而后来召公(召虎)只是曾“歌之”而已。现代研究者,也有认为此诗不一定是周、召手笔,而是 一般的宴飨诗。 全诗八章,每章均四句。首章以“常棣之花,鄂不𫗔𫗔”起兴,以花萼、花蒂、花冠之同根而生、共存共荣来比喻同一血统的兄弟间情谊深厚、利益相关。进而开门见山,提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中心论点。二、三、四章,从正面立论,以死亡、逢难、御侮 三方面的事例,来说明一般的友谊远不如兄弟情感的深刻、真诚,因此,兄弟之间应该加强互助团结,巩固和发展基于同一血统而本来应该具有的深厚情谊。接着是第五章,像是推出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把笔锋一转,写祸乱止息后,在安宁的生活环境中,反而出现了“虽有兄弟,不如友生”的现象。诗人对此持批评态度,语气是十分沉痛的。且不说衰周时期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的众多事实,就是在西周初年,也出现过管叔、蔡叔(周公的兄弟)的叛乱。故《诗序》说:“《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据此,可知诗中的描写,是有一定的现实生活为其依据的。这一章,可以说是从反面立论:正是因为出现了“至亲反为路人”的“悖理”(朱熹语)现象,所以更应强调与加强兄弟间的友爱关系 。六、七章,通过对举行家宴时兄弟齐集的欢乐场面及夫妻情笃、和睦相处的和谐气氛的描写与渲染,进一步说明,在 一个家庭中,夫妻、兄弟都和谐融洽相处,天伦之乐才会久长。末章既是承六、七章而来,也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在此强调的仍是兄弟间的友爱之情以及强化这种感情对于“齐家”的重要性。正如王安石所论:“人情皆知保其室家,私其妻子,而罕知厚其兄弟,然兄弟不和,以致毁其室家,危其妻子者,有之矣,管、蔡是也。”(《诗义钩沉》卷九)所以,诗人认为加强兄弟友爱,是“宜尔室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举家和睦、妻儿欢洽的重要前提。人们不仅要为加强兄弟友爱而做扎实的工作,而且还必须在思想深处懂得那样做的道理。 这是一首抒情和说理相兼的诗篇。诗人不仅反复告人以加强兄弟友爱之理,而且处处注意以兄弟真情去撞击人的心灵,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此诗时,易于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为了加强诗的形象性和深化诗的主题,诗人多处运用了比兴手法(如首章的“常棣之花,鄂不𫗔𫗔”、三章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七章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和对比方法(如以灾难频至时兄弟之情与友人之情对比,以兄弟“阋于墙”和兄弟“外御其务”对比等)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因为《常棣》最初是周代贵族欢宴兄弟时用的乐歌,所以,其内容自然含有封建伦理方面的说教成分。但是,由于接触到了古今社会人们普遍关心的“兄弟友爱”这一重大主题,因而此诗受到了历代读者的欢迎。由于诗中并未明言加强兄弟友爱的政治目的,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的余地,人们可以从各自不同的经历、遭遇、思想境界出发来领会、欣赏此诗,并从中得到启迪。诗中包孕的“团结御侮”的思想,曾经成为后代不少仁人志士以至广大群众的精神武器。它激励人们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捐弃前嫌,求同存异,加强家庭内部以至民族、国家内部的团结,为共同抗暴、抵御外来侵略和争取社会进步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的诗句,演变为成语:“常棣”(棠棣)一词,成了兄弟友谊、手足深情的象征和代名词,被广泛地运用于人民大众口头或文学作品之中。这些都说明了《常棣》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常棣
【注释】①常棣:即棠梨。②鄂:通“萼”。 花苞。 不:花蒂。 (wěi):繁盛貌。③威:畏。④孔怀:很关心。⑤裒(póu):变迁。⑥脊令:即鹡鸰。⑦每:虽。⑧况:增加。永叹:长叹。⑨阋(xì):怨恨、争斗。⑩务:通“侮”。外侮。(11)烝:发语词。戎:相助。(12)傧:陈列,摆好。笾(biān)豆:盛水果、菜肴的食器。(13)之:语助词,无实义。饫(yù):吃得满足。(14)具:俱,都已到齐。(15)孺:相亲、欢愉。(16)好合:情投意合。(17)翕(xì):聚集。(18)湛:快乐之甚。(19)妻帑(nǔ):妻与子。帑,通“孥”。(20)究:深思。图:考虑。(21)亶(dǎn):确实,诚然。其:指兄弟亲近之理。 【鉴赏】这是诉说兄弟情谊之诗。 全诗八章。首章总写兄弟情谊。棠棣的花朵,其花萼、花蒂繁盛,故承受花朵甚力。诗以此兴比骨肉兄弟不可分离,应相互救助。诗接着提出“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作为一篇之主旨。二至四章分写兄弟情谊。这三章分说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死丧之可畏,唯有兄弟最关怀;山川之变迁,也只有兄弟来寻求。第二件事是:诗以鹡鸰鸟在高岸相依相护,兴比兄弟若有祸难也会相互急救。当此之时,虽有一些好朋友,只是添加一声长叹而已。第三件事是:尽管兄弟不免同室争斗,但抵御外侮则是一致的。当此之际,虽有一些好朋友,都不肯前来相助。这三章说明在动乱危急之中,只有兄弟最堪信任,最可依赖。五、六章写家宴之乐。先讲了一番道理:丧乱平定了,生活安宁了,虽有兄弟,但不如朋友。讲这番话语,意在说明在危难之时方见兄弟情谊之可贵。然后描写了一幅家宴场景:装满水果、菜肴的笾豆已摆设成行,兄弟们都已到齐,大家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其乐融融。末二章写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们要同妻子情投意合,就像弹奏琴瑟一样和谐。兄弟们既已聚集在一起,就该和乐又愉快。与此同时,还要使你们的家室和睦,使你们的妻儿快乐。你们要深思此理,考虑此事,的确兄弟情谊应该如此。 《诗序》说是“悯管、蔡之失道”,《正义》断定为“周公述其事而作此诗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是“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善),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这两种说法,对理解诗意并无妨碍,但此诗只是诉说兄弟情谊之可贵,可不必坐实为某人为某事而作。 常棣 常棣〔原文〕 ☚ 皇皇者华 伐木 ☛ 常棣 常棣chángdì树名。《小雅·常棣》一章:“常棣之华, 鄂不𫗔𫗔。” 毛 《传》:“常棣,棣也。”《小雅·采薇》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毛《传》:“常,常棣也。”常棣,参见《草木篇》〔棣〕 条。 ☚ 堂 蛇 ☛ 常棣比喻兄弟。《新唐书·吴兢传》: “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 ” 常棣《诗经》篇名。相传周公悲伤管叔、蔡叔不和,疏远了兄弟之情,召公为此作的乐歌。故后喻兄弟或兄弟之情。《诗经·常棣》序:“《常棣》,燕 (宴) 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新唐书·吴兢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 常棣cháng dì木名。《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铧铧,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用“常棣”比喻兄弟。《新唐书·吴兢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尉罔极之心。”也作“唐棣”、“棠棣”。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常棣之华’,《小雅》第四篇,宴兄弟之诗也。‘唐棣之华’,逸诗也。今人论兄弟事,多引棠棣为言。因而常误唐,间有书唐棣者。”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果木部 > 灌木 > 常棣 常棣 chángdì 亦作“唐棣”,亦稱“鬱”、“郁”、“薁李”、“鬱李”、“車下李”、“雀李”、“爵李”、“雀梅”。果木。薔薇科。落葉灌木。葉卵形或披針狀卵形。花簇生,白色,略帶粉紅。果球形,如櫻桃而圓,暗紅色,味酸,可食。種子入藥。産於我國,各山區均有分佈。《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論語·子罕》 引作“唐棣”。又,《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孔穎達疏:“《本草》云:鬱,一名雀李,一名車下李。”《文選·潘岳〈閑居賦〉》:“梅李郁棣之屬,繁榮麗藻之飾。”李善注:“郁,今之郁李。”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郁李》:“〔釋名〕薁李、鬱李、車下李、爵李、雀梅、常棣。” 常棣 喻指兄弟情深。原指一种木名。《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 字数:99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荆枝 昆玉 ☛ 兄弟 兄弟昆季 昆弟 金昆 粉昆 手足 同根 同生 伯季 行雁 雁序 雁字 鸿雁(鸿雁行) 肱支 贵介 鄂棣 荆株 友于 萼跗 壎篪 埙篪 鶺鴒 伯仲 孔怀 具尔 匪他 鲁卫 连枝树 黄台瓜 另见:血缘 亲情 友爱 ☚ 兄弟、姐妹 各种兄弟 ☛ 常棣cháng lì《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药名。郁李的别名,参见“郁李仁”条。 常棣《诗·小雅·常棣》。为贵族统治者宴请兄弟的诗。旧说为周公所作,近人或以为为周宣王时大臣召穆公所作。 常棣语出《诗·常棣》:“常棣之花,鄂不, 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借指弟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