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泛斯拉夫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泛斯拉夫主义沙俄统洽阶级宣扬俄罗斯人至上的一种反动思潮。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变种。产生于十九世纪的奥匈帝国。原为斯拉夫人反对异族奴役的思潮, 以后被沙俄所利用。宣扬沙俄是斯拉夫人中最强大的国家, 是当时欧洲被压迫的斯拉夫各民族的“解放者”和“保护者”。并以此为依据,四出侵略,企图建立一个由沙俄统治的从厄尔士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到黑海、爱琴海和亚得利亚海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斯拉夫联盟大帝国。1867年5月在莫斯科召开的斯拉夫人大会上, 提出俄语应为斯拉夫人的共同语言, 应以俄国为核心实现斯拉夫人的崇高理想等侵略主张。恩格斯指出,“泛斯拉夫主义是在并不存在的斯拉夫民族这一假面具之下争夺世界霸权的骗人计划, 它是我们和俄国人的最凶恶的敌人。”(《马克思思格斯全集》 第35卷第263页) 泛斯拉夫主义沙俄鼓吹以俄罗斯为中心的奴役各斯拉夫民族的理论。19世纪产生于奥地利,原为斯拉夫人反对异族奴役的思潮和运动,后为沙俄利用,成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变种。 泛斯拉夫主义沙俄鼓吹的种族主义理论。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以包哥廷(1800—1875)为代表,主张以俄罗斯为中心合并斯拉夫各族。自尼古拉一世(1796—1855)起,历代沙皇均宣扬这种理论,幻想建立由俄国控制的斯拉夫帝国。 泛斯拉夫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18世纪至20世纪初沙俄鼓吹的一种极端反动的种族主义理论,宣扬“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文明优于西方文明,斯拉夫人优于其他民族”,主张把斯拉夫各族人民在俄国沙皇领导下联合起来,建立由俄国统治的斯拉夫国家。最早的泛斯拉夫主义出现于奥地利统治下的布拉格等地,具有反对异族压迫的倾向。其领导人倡导研究斯拉夫的历史和语言文字,赞美斯拉夫的田园生活,用加强斯拉夫民族之间联系的方法,团结斯拉夫人,进而摆脱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者利用了这种政治思潮,宣扬沙俄是各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斯拉夫只有依靠沙皇才能保障自己的前途,鼓吹建立以沙皇为君主的大斯拉夫帝国,其版图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从亚历山大一世到俄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仍有历代沙皇都把泛斯拉夫主义作为向外侵略扩张、拯救俄国沙皇制度的反动思想武器。泛斯拉夫主义打着抵制泛日耳曼主义的旗帜,实际上两者都是反动的种族主义理论。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成立官方支持的斯拉夫委员会。1867年5月在莫斯科召开斯拉夫人代表大会。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后,泛斯拉夫主义运动内部分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泛斯拉夫主义彻底崩溃。恩格斯曾经指出:“泛斯拉夫主义是在并不存在的斯拉夫民族这一假面具之下争夺世界霸权的骗人计划,它是我们和俄国人的最凶恶敌人。” ☚ 泛阿拉伯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原则 ☛ 泛斯拉夫主义 泛斯拉夫主义Pan—Slavism(一)19世纪初奥匈帝国时期,斯拉夫人通过语言和文化等联系,反对异族奴役的思想和运动。1848年6月,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斯拉夫民族曾在布拉格举行大会,号召加强团结,争取独立和自由。 (二)沙俄鼓吹和支持的种族主义理论和运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变种。俄国泛斯拉夫主义者波哥庭(M.Pogodin)等人,宣扬沙俄是各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鼓吹“斯拉夫民族优越论”,主张建立一个由俄国统治的“从太平洋到亚得里亚海的斯拉夫国”。几代沙皇都极力利用和支持泛斯拉夫主义对外扩张。亚历山大一世用之吞并波兰领上,兼任波兰国王。当亚历山大二世即位时,沙皇政府扬言,这位皇帝就要亲自领导泛斯拉夫运动。19世纪中期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不久,沙皇政府就怂恿俄国泛斯拉夫主义者在莫斯科成立了斯拉夫委员会,使之成为由俄国外交部操纵的对外扩张的工具。1867年5月,沙皇政府又策动在莫斯科召开斯拉夫人代表大会(波兰拒绝派代表参加),在会上俄国代表宣扬俄国在巴尔干的“解放作用”,“用俄语作为斯拉夫民族的共同语言”。20世纪初,沙俄政府提出要在“接近俄国核心的巴尔干半岛上,实现斯拉夫民族的崇高理想”,企图建立一个在俄国控制下的巴尔干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立宪民主党人宣传沙俄参战是为了“拯救民族”和“维护斯拉夫人的尊严”。 ☚ 泛美主义 庇隆主义 ☛ 泛斯拉夫主义Pan-Slav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