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首题壁诗,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到唐代已属古寺。

开首两句点明游览时间及步入古寺看到的景象。三四句写经过小路就到达僧人唱经的禅房,禅房周围花木幽深。五六句,写鸟儿也因迷恋这山光而愉快地叫着,看着深潭中的倒影,使人忘记了尘世间的杂念(指荣辱得失等)。这两句对仗工整,语言精警,意境深远,前句衬托后句,表达了诗人平静旷达的心境。结尾的钟磬声进一步展现了佛门圣地那清幽的境界。整首诗叙事、写景、抒情巧妙融合,形成了一种幽深淡远的境界,很能代表作者诗歌的独特风格。

常建仕途失意,只作过盱眙县尉,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只有这大自然、这佛门净地才给他以尉藉。诗人对山水古寺的爱恋向往,正是他对浑浊尘世的无言抗争,透过诗句,我们听到了诗人的心声。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意境幽深,耐人品味;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乃千古名句。这首诗从唐代起就为许多人所赞赏,宋代欧阳修很欣赏这两句;而唐代诗人殷璠则偏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联;宋代有的诗人却认为这首诗“全篇皆工” (《洪驹文诗话》)。这首诗确系盛唐山水诗中的上品。


古代诗歌之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1.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破山北麓。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

2.古寺:破山寺原是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的宅院,后施舍改为佛寺。

今译

清晨时,我步入这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高高照耀着这佛禅高林。

曲曲折折的竹径,通向那幽深的禅境,

禅房被花草树木围着深深。

明澄的山光水色陶冶着鸟儿的性情,

清澈潭影使人的心胸空灵如镜。

此时,万籁无声,庄严而寂静。

袅袅地飘荡着一缕钟磬的余声。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重修后更名兴福寺,遗址犹存。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作品流传下来的有五十多首,其中以反映边塞和山水的诗篇成就最高。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山水诗中的代表作。

大约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独自来到了破山寺。步入古寺,正值旭日初升,朝阳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向山上的树林,点染着寺内寺外,使古寺更显出神秘与宁静。如此景象,使诗人心旷神怡,但他无意于游览整个寺院,他所向往的只是那寺后的禅院。于是他踏着晨曦,穿过寺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来到了幽深的后院,惊喜地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被繁花茂木所深深地掩映,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不啻人间仙境。惊叹之余,诗人深深地陶醉了。于是乎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尽情地欣赏着仙境般的美景。他抬头望见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这绝妙的山光不仅陶醉了凡人,而且还愉悦了林中的小鸟,它们在花木丛中竞相婉转啼鸣。伴着鸟儿的歌声,诗人走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如镜,探身望去,山光物态连同自己的身影倒映其中,湛然空明。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什么仕途失意,官场黑暗; 什么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全从灵魂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奇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仿佛诗人自己也已融进了自然之中。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悠扬、和谐,随风飘来,如丝如缕,沁人心脾。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题咏佛寺禅院的,实际上抒发的是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在这八句诗中,诗人重在刻画的是一个“幽”字,而旨在体验和示人的却是一个“空”字。“清晨入古寺”,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一大早,诗人便登山来到了古寺,可以想见一路上是没有什么行人和游客的。“初日照高林”是进入古寺后所看到的景象。旭日初升,光照山林,透露出了古寺幽谧的氛围。“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则道出了诗人急欲一睹的禅房更是幽中之幽,掩映在花木丛中。如此幽静的去处和幽美的环境,不能不令人陶醉和净化。“山光悦鸟性”一句是诗人以鸟来比兴,旨在说明净化后的心灵感受,即“空”,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门禅悦”,忘却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仿佛诗人在目睹了禅院的幽谧空灵,超然世外的景致后,一下子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和真谛,自己的心灵在净化后不断升华,人间的一切音响不复存在,只有寺院内那钟磬之音,萦绕耳际,把人带进佛家圣境。诗人用“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作结,一方面是受了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的启示,以动寓静,进一步突出禅院的“幽谧”; 另一方面则可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余音袅袅的钟磬之音去启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

由此可见,常建的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是颇为新颖、巧妙的,表面上看,诗人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疏疏几笔,勾画出了古寺禅院内外的风光景致,从中不露痕迹地强调深化了“幽”字而道出了“空”字,从而将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通过幽深、静谧、秀美的客观景物传达给读者,收到“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对于常建诗歌中看似写景,实则传情; 看似平易,实则深曲; 语言挚朴,造句警策; 巧用比兴,耐人寻味的艺术特点,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有:“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与翻译 - 可可诗词网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解题: 沉睡的古寺, 弯弯的小路, 悠长的钟磬声, 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 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课文注译

 

清晨入古寺, 初日(2)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3)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4)

万籁(5)此俱寂, 但余钟磬声。

 

(1)选自 《全唐诗》。 常建, 生卒年不详。 大约是长安 (现陕西西安) 人。 唐代诗人。 破山寺, 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 (2) 〔初日〕 早上的太阳。 (3) 〔禅房〕 僧人的房舍。 (4) 〔人心〕 指人的尘世之心。 (5) 〔万籁〕 指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