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美育思想
席勒(1759—1805)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美学家、历史家。他是在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理论先哲。他的美育的“宣言书”,便是著名于世的《美育书简》,美育一词及其基本概念,自此问世,并为全世界普遍接受、肯定、推崇和奉誉。《美育书简》是1793年5月至1794年7月席勒写给克里斯谦公爵的,意在酬谢公爵向他提供生活资助。这些信最初只流传于哥本哈根宫廷,1794年因火灾原稿被焚,次年席勒又重写了全部书简,篇幅大增,并分期发表在他主编的刊物《季节女神》上。《美育书简》共27篇(封信简),集中地反映着席勒的美学思想、美育思想。他确定了“美育”即审美教育;他提出了“以美的对象产生美,就是美育的任务”;他把美育的重要性强调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他把“美的王国”命定为“最高境界”。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席勒对法国革命对历史进程的推动有敏锐的察觉,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深刻矛盾有精道的预感。他指出:“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和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马克思后来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来的劳动异化,当时席勒已朦朦胧胧地有所意识。因而他把美育的功效和重要性推进到社会方面去。他说:“如果迫使人进入社会的是需要,在人心里培植社会原则的是理性,赋予人以社会性格的却只有美。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于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席勒要从精神领域中寻找克服资产阶级社会所带来的“人性分裂”的单方;想以美育编织起“失去了的人性的和谐”,就中反映着他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局限,也显露着他“做哲学思考的诗人”的浪漫气质。然而,若从培植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精神解放的途径来说,至今席勒的美育理论仍有着不可否认的现实意义。席勒认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美育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美育有自己独立的目标,美育同体、智、德并提成为人的全面教育中的一项……二百年来,对席勒的美学、美育思想,虽然看法分歧、观点不一,但对它的影响之巨大、作用之重要的肯定,都是一致的。从席勒转折:向唯心主义发展,产生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向辩证唯物主义方向发展,产生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劳动创造了美”,“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