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带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带钩 带钩古代服饰佩件之一。古人服装需束带, 带之结处需有钩,即带钩。一般为铜质,也有玉石的。其造型特点呈弧形,有钩,有钮,便于系带钩结。制作精致,装饰味浓,对服饰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带钩历史悠久,形制各异,现存较早实物为汉代制品。带钩有鎏金银的、有镶嵌珠宝的,有的刻有文字,如“长宜子孙”、“长宜子子孙孙”等。 ☚ 脱胎漆器 扇子 ☛ 带钩宋词典故·带钩 【出典】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见《全唐诗》卷三九○) 【释义】 李贺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抒发报国立功的壮志。 【例句】 卷西风、方肥塞草,带钩何事东去。(翁孟寅《摸鱼儿》[卷西风方肥塞草]2947)这里借李贺诗语以明志,抒发壮志难伸的感慨。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襟袖帶佩 > 帶鉤 帶鉤 dàigōu 省稱“鉤”。古代用于扣攏腰間皮帶的鉤。其制一端曲首,背有圓鈕。形式多樣,常見有棒形、竹節形、琴面形、圓形和獸形。有的鑲玉、鎏金、嵌緑松石或加金銀錯,個别有文字。帶鉤最早爲我國北方游牧民族使用,春秋時傳入中原,先用於甲服,後來王公貴族普遍使用,戰國至漢代極爲盛行。三國以後被環形的帶鐍取代,但直至清代前期,仍未完全絶迹。《孟子·告子下》:“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史記·齊太公世家》:“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别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1951年出土于河南輝縣的“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見圖)長十八·四厘米。1968年吉林榆樹縣劉家鄉出土一件東漢錯金銀“丙午神鉤”銅帶鉤,長十五·七厘米。1985年湖南常德出土一件西漢瑪瑙帶鉤,長九·六厘米,鉤身橢圓形。 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带钩dài gōu衣带上的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 带钩dàigōu省称“钩”。系结腰带的物品,基本上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材料从普通的骨、石、铜、铁等到贵重的金、银、玉、犀等都有,钩体正面常装饰有纹样或铭文。出现于周代,春秋以后在中原地带流行,魏晋时期其制渐衰。战国时期西域游牧民族带钩传入中原,形制与中原带钩不同,后逐渐流行。《史记·齐太公世家》:“(管夷吾)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祥异记》:“长安民有鸠飞入怀中,化为金带钩,子孙遂富,数世不绝。”唐司空曙《送王使君赴太原拜节度副使》诗:“络脑青丝骑,盘囊锦带钩。”《战国策·赵策二》:“赐周绍胡服衣冠、贝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宋姚宏注:“延笃云:‘胡革带钩也。’则此带钩,亦名‘师比’。”《汉书·匈奴传》:“黄金饬具带一,黄金犀毗一。”唐颜师古注:“张晏曰:‘鲜卑郭洛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师古曰:‘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王国维《胡服考》:“《赵策》:‘赵武灵王赐周绍胡服衣冠’……其用黄金师比为带钩,当自赵武灵王始矣。”《墨子·辞过》:“当今之王……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靡曼衣之,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骊。”《淮南子·说林训》:“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孟子·告子》:“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汉赵岐注:“一带钩之金,岂重一车羽邪?” 带钩(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 带钩 带钩腰带上的钩,饰物。也称为“銙”。相传为战国时赵武灵王仿自西北游牧民族。或指当胸带使用的青铜带钩而言。初期,只限于甲服使用,后才取缔丝绦而转用到一般贵族王公袍服上。汉人称 “师比”或 “犀毗”,社会上流行一时,以致于俗语有“宾客满堂,视钩各异”的记载。带钩式样也较多,小的寸许,大的长一尺,宽约一寸。制作的材料有青铜、铁、银、玉、骨、象牙等。东汉晚期,为新型的银质九环带所代替。 金玉带钩 ☚ 纷帨 隐囊 ☛ 带钩 带钩又名 “钩䚢”、“师比”、“胥纰”、 “犀毗”、“饰比”、“鲜卑”,是束腰革带上所用的钩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列子·力命》曾记载,管仲在作齐桓公小白的卿之前,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的带钩。最初带钩由石、骨、木、藤等制作,后来又逐渐采用金、玉、铜、铁等为原料。带钩往往镂刻雕凿各式花纹,还要镶嵌上珠玉琉璃以为装饰。它的形状也各异,有琴形、匙形、各种动物形等等。大小也不一,长者盈尺,短者只有一寸多。不论带钩的式样如何,但都一头卷曲,以便钩挂。古书中有所谓: “满堂之座,视钩各异。” 足见带钩式样繁多。战国以后,王公贵族游客术士都采用带钩作为装饰,形成风气。因为装有带钩的革带结扎起来,比丝绦制成的绅带简便容易得多,因此盛行一时。带钩的制作也日益精巧,器型取材甚广,有些一器饰数兽。带钩除了装在革带顶端束腰外,还用来装在腰带上佩挂刀、剑、削、镜、印及其他装饰品。由于一种新型的腰带 (蹀躞带) 的流行,带有带钩的钩络带逐渐衰落,从魏晋开始,带钩的使用日见稀少,逐渐在服饰中消失了。 ☚ 赐紫金鱼袋 十二章纹 ☛ 带钩 带钩束腰皮带一端的挂钩。古称鲜卑头、师比头。最初由北方草原民族使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原,并沿用到汉代。广西汉、晋墓有出土。均青铜制。常见的是一种侧视呈S形的带钩,上端作曲首钩头,下端作柱形钉。还有鸭首形、龙头形、象头形、蛇头形、兽形、琵琶形等。 ☚ 龙虎纹铜削刀 铜六博棋盘 ☛ 带钩束带、佩饰器。一般为铜质。楚人所用种类主要有:(1)水禽形,体似曲颈之鹅;(2)琵琶形,体瘦长较直作反琵琶形;(3)兽面形,体以浮雕和镂雕的兽面为特征;(4)长牌形,体较大呈长方牌状,上面往往错金嵌玉;(5)曲棒形,体作弯曲均匀的棒形。铜带钩在楚地始见于春秋中晚期,与中原及北方草原地区始见时间相近。或以为系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看来未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