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帝国主义对清朝和北洋军阀的奴役性贷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帝国主义对清朝和北洋军阀的奴役性贷款

帝国主义对清朝和北洋军阀的奴役性贷款

帝国主义国家对清政府的贷款 政府的贷款开始于1865年,到1894年前的30年间,曾向外国借款6次,总数约4000万两,到甲午战争时,基本上都已还清,在政治上产生的影响不大。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清政府政治上的奴役性贷款骤增。这就是“三次政治性贷款”,即俄法贷款、英德贷款、英德续贷款;“三次产业性贷款”,即芦汉铁路贷款、湖广铁路贷款、币制实业贷款等。
俄法贷款 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后签汀的《马关条约》, 日本向中国索赔2.3亿两白银,第一期赔5000万两。俄国和法国联合向清政府贷款1亿两白银(4亿法郎),年息4%,折扣94.125%,期限36年,以中国关税担保。贷款由沙俄的4家银行借1.5亿法郎,法国的6家银行借2.5亿法郎。通过这次贷款,沙俄除获取了一笔可观的超额利润外,又从政治上捞到参与中国海关行政管理的特权。
英德贷款 英、德两国看到俄法两国金融集团的成功,十分不满,于是威逼清政府借款,其至“不惜动用武力”,清政府屈于压力,于1896年1月, 由英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贷款1600万英磅(合白银1亿两),年利5%,期限36年,以关税收入担保。英德通过这次贷款,也争得了与俄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利益。
英德续贷款 清政府为了清偿甲午战争的最后赔款,李鸿章奉旨筹划第三次大借款,经过一番周折后,1898年3月仍由汇丰、德华两家银行承借,金额为1600万英镑,年息4.5%,期限45年。以关税、盐税、厘金作抵押,并附加了长江流域的权利不得割让他国的政治条件。
通过上述三次政治大借款,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清政府的奴役,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海关和金融提供了便利条件。
芦汉铁路贷款 甲午战争停火后,清政府总结战争局势时,误认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由于缺少铁路,军运困难而致。因此清朝官员上下一致主张兴建铁路。美、英、德、法争先来中国钻营贷款,最后比利时派代表来华,假意以较低贷款条件骗得清政府,于1897年签订了中比芦汉借款草约。借款总额为450万英镑,年息4.4%。借款条件还规定,建筑铁路,代购材料,监督财务等由比国管理。
湖广铁路贷款 早在1898年, 中美两国曾订有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后因美方违约,激起湘、鄂、粤三省人民义愤,清政府被迫用675万美元的“偿费”赎回了粤汉路权。为了支付这笔“偿费”,先向英国香港当局借款110万英镑,答应将来筑路时,必先向英国借款。1908年清政府派张之洞为“督办粤汉铁路大臣”,向外国银行商借款项, 由于德国想趁机插手,中英协商没能达成协议,1909年与德国草签了协约。英国又对此提出抗议。清政府畏惧强权,又让英、德、法三国自行协商合借,终于当年7月达成了由三国合借550万英镑借款合同。
币制实业贷款 1909年美国为了推行其“金元外交”政策,提出要向中国贷款,用于币制改革。同年11月28日, 中美签订《币制实业借款草约》,其中2/5用于“开发满洲实业”。因涉及满洲必然触犯日、俄利益,美国为了排除阻挠,则拉上英、法、德三国共同贷款,经过磋商,决定组成四国银行团,共同承担“币制实业借款”。最后达成借款签条约,金额为1000万英镑,年息5%,期限45年。由美国银团、汇丰、德华、东方汇理银行平均分担。四国享有参与中国币改与开发东北三省的特权。
帝国主义国家对北洋军阀的贷款 清朝覆灭后,北洋军阀时期,军阀混战不己,军费开支浩大,政府更是靠借款度日。北洋政府除承认清朝的外债外,还继续大量举债,十几年时间,借款387次,累计12.79亿元。
银行团的出现是帝国主义金融侵华史上的一大转折。1912年英、法、德、俄、 日、美组成六国银行团,后因内部矛盾尖锐,美国退出,成为五国银行团。它们于1913年向袁士凯政府提供了“善后大借款”,条件十分苛刻,债额为2500万英镑,利息5%,按90%发售,84%净收,加上银行佣金6%,袁世凯政府实收84%,还要指定用途,以部分关税和全部盐税及指定的四省中央税为担保。
1917年段祺瑞当政时, 日本政府又多次贷款,史称“西原借款”,总额达日元5亿以上。通过这笔贷款, 日本又掠夺了东北、山东、福建等省的路矿特权。

☚ 帝国主义在华的信用体系   旧中国的信用体系 ☛
000003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