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未来主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20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文学艺术流派和思潮。兴起于意大利,随后传入俄国;在法国、英国、德国、波兰等国也有一定影响。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1876—1944) 在巴黎 《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这一流派的形成是意大利政治、经济领域急遽变化的结果。理论上受尼采、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以马里内蒂为首的未来主义者对人类既往的一切文化遗产和传统予以全盘否定,甚至把爱情、幸福、美德这些传统的主题排斥于文学艺术之外,标榜艺术要“面向未来”,具有“现代感觉”和新价值观念,应歌颂现代机器文明的运动、速度、力量以及资本主义大都市动乱生活的美,赞美战争、暴力、恐怖。在艺术形式的革新中,他们提倡“自由不羁的字句”和随心所欲的表达形式,作品缺乏理性和逻辑,以适应他们表现朦胧神秘的感受,病态和梦的内容。马里内蒂的长篇小说《未来主义者马法尔卡》 (1910)描绘了“未来的人”的形象。他仿佛机器,具有万能的本领,但没有心灵,极端残忍,卑鄙无耻。这一流派在艺术形式上的极端倾向,和标新立异的追求对其后的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和荒诞派等现代主义流派都有影响。

☚ 先锋主义   爱尔兰文艺复兴 ☛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现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潮。1909年意大利义人马利奈蒂等倡始,并发表宣言。次年画家卡拉、波菊尼、巴拉、赛维里尼在都灵发表两次宣言。1911—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以尼采,柏格森的哲学为根据,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否定一切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宣传未来的艺术应该具有“现代感觉”,应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的运动,音响和四度空间,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进发性。常描绘一个物体一连串的影子,以表现所谓运动中的艺术对象。对从纯形式的观点来看的机器、技术和大城市极为崇拜。第一次世界大前战后,影响欧洲各国。

☚ 表现主义画派   抽象艺术 ☛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20世纪初叶在意大利首先形成后波及欧美的重要艺术运动。它涉及文学、音乐、美术诸方面。在造型艺术中,它尤以雕刻和绘画为突出特征,并最富有影响力。1910年该画派发表宣言,1911~1915年间广泛流行。在现代文明及现代生活节奏的感染下,该派主张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即应表现现代机械所带来的速度,应歌颂运动的美。在创作上以高速汽车、火车、行进中自行车及动作中的人或动物等为题材。通过分解形体的方式,力求表现特定环境中同时出现的事物,如表现人或动物行走则画出不尽数的腿,以此说明“运动”或“速度”。代表画家有意大利G·巴拉、雕刻家兼画家U·波丘尼等。


街灯 G·巴拉(意)

☚ 立体主义   达达派艺术 ☛

未来主义

1911—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的文艺思潮。由文学开始,发展到绘画、音乐、戏剧等方面。以尼采和柏格森的哲学为基础,宣扬现实已被过去毁灭,鼓吹未来的艺术应表现现代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的运动等。强调表现情感的爆发,在一个画面上表现瞬间的连续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影响欧洲各国。参见“文学”中的“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20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后流行俄、法、德、波兰等国。创始人为意大利诗人马利奈蒂。主张否定一切文艺传统,追求文学内容和形式的更新。认为艺术即是强暴、凶残和偏颇,文学家应具有“现代感觉”,表现现代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的运动、音响和四度空间,揭示人意识的冲动。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要求打破传统句法和韵律,将杂乱无章的名词与原形动词拼凑在一起,随意罗列意象。有的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未来主义曾流行于各种文艺类别,对立方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等现代派都产生过影响。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20世纪初欧洲文艺思潮及流派。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和戏剧家马里内蒂(1876—1944)。1909年2月20日,马里内蒂在法国 《费加罗报》 上发表了 “未来主义宣言”,后又发表 “未来主义文学宣言” 和 “未来主义戏剧宣言”,提出一整套未来主义的文学艺术纲领。1913年他创立未来主义的文学艺术纲领。1913年他创办未来主义刊物 《莱采巴》,同年前往俄国,加以宣传。在尼采、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未来主义者声称意大利和欧洲已走上工业化道路,大规模机器生产使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现代化大都市、机器文明、高速度已构成时代的主要特征。他们认为文学艺术的使命就是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来,反映新的现实和以此为基础的新的价值观念。他们歌颂都市的喧扰动乱,赞美 “速度的美” 和 “力量”,展示人的意识的冲动。他们鼓吹文艺 “应该歌颂” 所有的战争,因为战争是 “伟大的交响乐”,是“世界唯一的洁身之道”。未来主义者提出“摒弃全部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他们把爱情、幸福、美德等传统的主题排斥在文学艺术之外,把 “运动”、“速度”、“力量” 等作为美的准绳,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虚无主义。他们强调直觉,采用 “类比”、“感应”、“凌乱的想象” 来排斥理性和逻辑,表现作者朦胧的、神秘的感受和不可知的事物,表现病态、梦境、黑夜、甚至死亡。有些未来主义者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消灭形容词、副词和标点符号,而仅仅借助于古怪的文字游戏、词语的字体变换、各种图案的剪贴和组合、模拟自然界嘈杂的声音,甚至使用枯燥的数学符号、乐谱,来给词句添上他们想要表达的涵义,从而开辟通向非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道路。意大利的未来主义从文学开始,很快就席卷了绘画、音乐、戏剧、电影、雕塑、舞蹈、建筑等各个艺术领域。他们的 《未来主义绘画宣言》 主张绘画不再表现 “静态”,而是描绘 “运动感”。他们的 《未来主义戏剧宣言》 声称以往的戏剧都是迂腐、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剧,业已失去生命力,要求彻底摧毁传统戏剧的手法。而要在极端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情节里,表现以潜意识、捉摸不定的力量、纯抽象和纯想象中发掘出来的一切,不管它们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
1913年,法国诗人阿波利奈 (1880—1918) 发表了 《未来主义的反传统》,提出 “立体未来主义”。阿波利奈的诗,表达了动乱时代知识阶层对旧世界的厌倦和苦闷,也表达了对现代化文明和科学技术的成就的赞美和追求。他使用的楼梯式诗歌格式,对马雅可夫斯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未来主义流派的队伍不久就分化。以马里内蒂为首的右翼公开和黑索里尼及法西斯政权携手合作。另一部分成员如帕拉泽斯基等人,他们是从探索艺术革新走上未来主义道路的,右翼分子在政治上的堕落和在艺术上陷于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使他们大失所望,纷纷离开它的行列。还有一些人试图把未来主义文艺传播到下层人民中去,并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或抵抗运动。

☚ 魔幻现实主义   唯美主义 ☛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Futurismo

20年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文艺思潮。渊源于意大利,提倡文艺面向未来。创始人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于1909年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揭开了这一文艺思潮的序幕。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新时代竞争的特征,他提出了彻底抛弃旧传统文学的口号,主张歌颂机器、城市、力量和“速度之美”的新文学。这一派作者在艺术形式、创作方法上作了许多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倡导“自由不羁的字句”、表现作者朦胧奥秘的感受、打破传统句法、正常韵律、将杂乱无章的名词、原形动词、甚至把乐谱、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拼凑在一起,既不用标点符号,也不用连接词等等。因此,他们的作品是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混合体。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在马里内蒂的影响下,于1913年提出“立体未来主义”,独创了使用楼梯式的诗歌格式,开拓了艺术的表现力。俄国的未来主义杰出代表马雅可夫斯基,在十月革命以前表现得十分活跃,十月革命后他抛弃了未来主义,对发展革命诗歌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 意象主义   表现主义 ☛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Futurism

未来主义始于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1876—1944)在1909年2月20日《费加罗报》上发表的一篇未来主义宣言,宣言提出了与现代机器化生活的物力论相一致的一切艺术活动的根本变革。1910年2月,马里内蒂和画家波菊尼(Umberto Boccioni 1882—1916)、卡拉(Carlo Carra 1881—1966)、鲁索洛(Luigi Russolo1885—1947)、巴拉(Giacomo Balla 1871—1958)、塞凡里尼(Gino Severini 1883—1966)等人在米兰会面,发表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同年4月又发表了技法宣言《未来主义绘画》。未来主义主张未来的艺术应该具有“现代感”,应该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的运动、音响和四度空间。实际上,当时这些画家的作品还未形成未来主义风格,只是基于新印象主义点彩技法的一种探索,但他们已在追求“动态感”、“速度”、“气氛”等。新印象主义与立体主义是未来主义画家们所借鉴的两大源泉,前者具有光和色彩的跳动性,后者具有将自然物象解体及画面的构筑性。立体派画家主要描绘的是静物、肖像、人物等题材,而未来主义更强调动作,尤其喜欢描绘高速汽车、火车、自行车比赛、舞蹈家及奔跑的动物这一类题材。象立体派一样,未来主义也力图在画面上表现同时存在的事物,但不同的是,立体派描绘的是被同时分解的物体的几个方面,而未来主义则力求表现在特定环境中同时出现的事物。1912年春,波菊尼发表了关于雕塑问题的声明,不久后就着手雕塑创作,完成了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未来主义雕塑作品。代表作品有:《母亲》、《在空间里连续性的独特形式》等。

☚ 奥弗斯主义   构成主义 ☛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Futurism

20世纪初出现于意大利诗歌领域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由作家马利奈蒂倡始,诗人布齐、卡瓦乔里等参加。原是反对邓南遮等人追慕、因袭过去时代的唯美主义的运动。1909年2月20日F·T·马利奈蒂(F·T·Marinetti)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诞生和宣言》。作为一种纯艺术原则,后来被扩大到其它艺术领域。1922年后部分地被官方的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所吸收,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逐渐消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曾遍及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的哲学为依据,宣传极端民族主义,反对社会主义,歌颂资本主义城市和机器威力;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表现现代机器文明的所谓速度、暴力、激烈的运动、“骚扰音乐”和四度空间;否认一切伟大遗产和传统;制造一种只有音响却毫无意义的词组,表现骚乱、动荡的世界;强调表现艺术家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即混乱的思想状态)。1926年得到墨索里尼的支持,成为宣传法西斯党暴力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工具。未来主义对立方主义、构成主义和达达主义均有一定的影响。

☚ 未来学   卡扎菲社会主义 ☛

未来主义

futuri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