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制度
1.市场与市场经济
从历史上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产生了市场。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也逐渐获得发展。市场是一个悠久的经济学范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拓广并趋于复杂。起初,人们把市场视为商品交换的场所。这是和市场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对应的。可以说,从人类产生的那天起,分工与集体协作已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但因为没有剩余,交换尚未发生。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发生在相邻的氏族、部落等共同体之间,它是一种互通有无的零星的、偶然的交换。随着分工的深化,某些部落或氏族专门从事某些产品的生产。这种比较稳定的社会分工客观上要求有经常性的交换。为此,人们选择在人群聚居、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进行交换。这就是最初形态的市场。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的冶炼和使用导致农业与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使经常性的交换不断发展起来。
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与市场种类的增加。从市场交换的客体上看,进入市场的既有生活资料也有生产工具、原材料、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市场交换场所来看,既有固定交换场所的有形市场,也有无固定交换场所的无形市场。从市场交换方式来看,既有现货交易,也有期货交易。市场规模与种类的扩大,突破了传统上有形市场的界定。
市场究竟是什么呢?尽管人们对这个名词越来越熟悉,但真正深刻理解它并把握其实质并非易事。所谓市场,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这种意义上的市场是指有形的市场。这种理解还没有上升到对市场概念的本质抽象。从更为广义、本质的角度上讲,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这种市场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由于商品交换实质上就是财产所有权的交换,因此,市场就是产权交换关系的总和。因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第一,市场主体必须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所谓实体,是指经济活动的基本部门:居民户和厂商。作为消费者能够自主决定其经济行为,作为厂商必须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二,产权界定明晰。要发生产品交换,则让渡产品的经济主体必须拥有对产品的支配意志和权力。只有在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成本收益、风险报酬约束才是有效的。只有在产权界定清楚的情况下,商品交换才有可能。
有些经济学家把市场当做一种制度。如“市场是买卖双方交易以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和数量的一种机制”。“我们把市场定义为一套制度。其中大量的特种的商品交换有规律地发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那些制度的促成和构造……简而言之,市场就是组织化、制度化的交换。”“整个市场是一个制度的混合物。”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同样把市场视为一系列制度的聚合。在他看来,市场交换的实质并非物的易手,而是经济权利,也就是产权的让渡。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认为,这种权利早在交换发生之前,就在“再生产条件的分配”环节事先给定了。因此,市场交换关系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市场制度也就不仅是某种“制度化的交换”,更是特定的“再生产制度”了。
市场交换包括了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而市场交换活动都要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等价交换意味着什么呢? 由表及里,不难发现如下关系: 交易双方对等独立的意志关系,交易双方对等独立的法权关系,交易双方对等独立的财产关系。缺少以上任何一重关系,或一方对另一方存在人身依附,也就用不着交换或等价交换。而这些关系或约定俗成,或经法律加以确认,形成所谓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亦即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制度,共同构成市场制度的基础。
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供求变动,以价格为杠杆,使稀缺资源自由流动与配置,从而最大程度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制度。从制度的角度看市场,可以认为,所谓发展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可使市场顺利生成和正常运转的制度条件。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产权主体多元化基础上,各产权主体或经济活动主体独立自主地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独立自主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利益。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所有者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他们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分别作出经济决策,并通过市场交换和竞争达到他们的目的。
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呈现着不同的具体特点,一些国家主张市场因素多些,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政府管制多些;一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大些,另一些国家的公共部门可能小些;一些国家比较强调政府的公共经济目标,另一些国家则比较强调自由选择;如此等等。造成各国市场经济体制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1)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2)各国社会与政治的结构;(3)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市场机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以至于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体制。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概括而言,市场经济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市场经济遵循的是平等自愿原则。商品交换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别人进行交换,交换双方都不应拥有任何特权。参与市场活动的任何当事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都必须按照公平、公正、规范、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平等地参与竞争。
(2)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以价格为杠杆的供求机制。在信息不可能绝对充分、确定的情况下,价格是最有效的决策指示器。这套机制也是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最为有效的激励工具。
(3)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经济决策是多元自主决策。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厂商独立自主地决定其经济行为。自主性决策是经济主体的排他性权利,不能允许强制者强制他人按照强制者的意志从事经济活动的现象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参与市场的企业都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独立于政府机构而存在并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4)市场经济必然是竞争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市场竞争规律。生产的商品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还必须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能够获得更多利润,在竞争中得到发展。相反,如果生产效率低下,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亏损和破产,遭受市场的惩罚。
(5)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总是要求消除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一切人为壁垒。开放的经济意味着:第一,市场经济特别关注信息公开性,任何欺骗,勾结都是背离市场经济要求的。第二,市场经济反对任何人为阻挠,如政策垄断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因此,市场应向所有的人开放。只有打破一切地区的封锁或分割,实行各地区互相开放,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从而克服区域的局限,利用各地的优势实现发展。同时,也只有实行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6)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处于市场作用的从属地位。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律,经济活动、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都要依照法律进行。因而,建立和健全科学、严密、完整的市场法规,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惟有如此,才能使各个经济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都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使得企业行为、政府行为都在法制的规范下进行。
3.市场经济的功能
实践已经证明,如果人们拒绝接受市场经济,必将陷入落后状态。市场经济具有其他经济制度不可替代的功能。
(1)市场经济是增进公共利益的有效渠道。在200多年以前,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被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原理,用以论证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他指出: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不同的市场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同利益主体能自愿接受市场的引导,协调自己的行为,从而不仅能促进自己的利益,也能促进公共利益。比如,厂商为获取更大利润、会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生产新的产品。结果,不仅厂商获取了更大利润,其产品也改善了所有使用者的生活,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2)市场经济是社会走向普遍富裕的选择。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社会的普遍富裕不能靠政府权力干涉而达到。而只有通过独立的个体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劳动才能实现。社会普遍富裕意味着参与利益分配的机会不能只向少数人或利益集团倾斜,而要对全社会开放,这就要求社会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一方面,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取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人们有机会获取较高利益的工作,从而更有可能改善所有人的生活状态。这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
(3)市场经济是迅速和准确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市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它能够显示出社会经济运行中各种比例关系的协调或失调状态,反映出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实际状况,从而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发出有关各种稀缺状况的足够信息,引导和调整他们的市场行为。市场传导信息,是使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较高效率的重要保证。市场传输信息是分散的,非独占的,信息的分散化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保证了传递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经济性,而且生产者可以直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及时加以处理和利用。
(4)市场经济能够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生产者为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就必须为市场需求而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会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从事经济活动。家庭对于不同消费品的选择,企业对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决策,都通过价格的涨落来调节。对生产者和投资者来说,产品价格上扬的部门就是获利多的部门,投资该部门或组织该产品的生产,就意味着能够获取较好的回报,社会一部分资源就会流入该部门;对劳动者而言,劳动力紧缺的部门劳动力价格高,劳动力资源就会向该部门流动。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商品价格的涨落,使得资源从一个部门流出,向另一个部门流入。市场造成的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这种流动,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5)市场经济是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最大激励的有效模式。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市场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使企业和居民等市场主体采取合理的决策行为。对于企业来说,都期望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而谁能够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资源消耗进行生产,谁就能获取较高的利润。市场的有效激励可以促使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改善产品结构,生产出尽可能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此同时,市场中竞争对手的竞争更加促使生产者努力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改进自身的生产机制,以免在竞争中遭到淘汰。对于居民来说,当他作为消费者时,市场刺激会促使他选择最有效的消费方式,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消费满足;当他作为劳动力的供给者时,市场刺激一方面会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会激励居民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与素质;当他作为投资者时,市场刺激会使居民将资金投向合理的领域,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
(6)市场经济是实现利益协调的有效手段。作为经济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市场有其自行调节、控制的内在机理即市场机制,它实际上是以供求规律为内在依据,以价格变动为其外在指标,因此,所谓市场机制也就是价格机制。价格犹如一盏信号灯,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的变动灵敏地反映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情况,在资本市场中,借贷利率、股息率等资本收益率的变动会引导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能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动并且调节劳动力供求,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7)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平衡与高级化。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平衡的机制是,各个产业部门利润的高低会引导资源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通过资源在各个产业间的不断转移,有助于实现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的合理分配。
(8)促进技术进步。市场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而实现的。市场竞争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种形式。在价格竞争下,各个生产者为了降低价格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降低成本,企业竞相降低成本就会推动技术进步。这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企业不断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二是促使企业选择使生产成本达到最小的技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在非价格竞争下,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不断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甚至创造市场需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要做到不断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就需要紧紧依靠不断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