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科chāi kē徭役。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韩愈《赛神》:白布长衫紫领巾,差科未动是闲人。 差科chāi kē差遣徭役。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韩愈《赛神》:“白布长衫紫领巾,差科未动是闲人。” 差科 差科亦名科差。政府对人民财物或劳役的征发, 叫差科, 是徭役向赋税的转化形态。唐代已有差科, 如唐玄宗逃入四川时, 当时成都、彭、蜀、汉四州赋税差科甚重。宋代的“科差” 。大部分由役钱转变而来,役钱既征之后, 而役仍不能免。并已发展成为赋税项目, 它包括丝料和包银两大类。元代的赋税, 除田赋外,又有科差, 科差之外, 又有差役(力役)。 ☚ 上供 资课 ☛ 差科徭役和赋税。 差科本意有两重,一是差,指徭役征发,二是科,指物资的科敛。唐代差科多指杂徭。地方官吏按各户赀产及其应服的徭役造成簿籍,称差科簿,作为征发徭役的依据。唐后期,差科名目繁多,如修城筑路、拉船搬运等。服役时往往还要自带口粮工具。差科的负担亦极不均匀。各级官僚、军人、官商例免差役。豪富地主之家则采取种种手段,免除差科或避重就轻,沉重的负担全落在贫苦人民身上,成为唐后期的严重社会问题。在实行两税法时,两税有时亦称差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