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左传《楚归晋知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左传《楚归晋知罃》

左传《楚归晋知罃》

(成公三年)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 “子其怨我乎!”对曰: “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釁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11)?” 王曰: “然则德我乎(12)?” 对曰: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13),各惩其忿以相宥也(14),两释累囚以成其好(15)。二国有好,臣不与及(16),其谁敢德(17)?”王曰: “子归,何以报我(18)?” 对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19),无怨无德,不知所报(20)。”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21)。”对曰: “以君之灵(22),累臣得归骨于晋(23),寡君之以为戮(24),死且不朽(25)。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26),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27),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28),而使嗣宗职(29),次及于事(30),而帅偏师以修封疆(31),虽遇执事,其弗敢违(32); 其竭力致死(33),无有二心,以尽臣礼(34),所以报也(35)。” 王曰: “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36)

【鉴赏】 这篇文章选自 《左传·成公三年》。

本文记叙了楚国和晋国交换战俘的故事。在鲁宣公十二年时,晋国和楚国在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楚国俘虏了晋国的知罃。到了鲁成公三年,两国交换战俘。楚王在释放晋国的知罃时,与他有一段精彩的对话。知罃虽然作为战俘,但他面对楚王能侃侃而谈,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充分体现了其威武不屈、处处维护国家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一篇三百来字的短文,却能千古流传不衰,成为散文典范,自有其独到之处。

第一,文章结构完美,前后照应,首尾相连。文章开头两句看似一般交待,其实为下文作了铺垫。知罃的父亲荀首,这时是晋军的副元帅,楚王迫于形势不得不放他,因此在释放前要刻意刁难。全文以楚王 “非礼”开始,到 “重为之礼”而收尾,前后呼应,珠联璧合。

第二,巧设机关,妙语层出不穷。对于楚王提出 “怨我乎”,回答则以 “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撇开“怨”字,以自责回答,一妙也。对楚王问 “德我乎”,则以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为回答,撇开“德”字,此二妙也。回答楚王提出的“何以报我”,则用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为回答。尤其以 “不知”二字作答,以守为攻,此三妙也。全篇字里行间无处不见楚王层层设障、咄咄逼人的盛气凌人之态,知罃的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彬彬有理,反衬出楚王的横蛮自负,对比极其鲜明。

第三,语辞委婉,绵里藏针。知罃面对楚王一步紧一步的逼问,从容镇定,不紧不慢,有礼有节,巧妙周旋。从表自责的“又谁敢怨”到“其谁敢德”,软中带硬,逐渐强硬,犹如弹簧,压力越大,反弹力也越大。最后楚王无理逼问:“虽然,必告不谷。” 回答以 “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三次回答的三个“敢”字,礼节周到,以退为进,步步为营,态度越来越显得鲜明强硬。特别是对楚王提出的 “何以报我”,回答虽仍是侧面的,却是旗帜鲜明的表白——忠于自己的祖国就是报答楚王。表面看来好像是所答非所问,但又的确回答了楚王心中极想知道的问题。此非知罃无有这种大智大勇,此非大手笔也无法写出此绝妙之文。


左传《楚归晋知罃》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左传《楚归晋知罃》

晋人归楚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

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 “子其怨我乎?”对曰: “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 “然则德我乎?” 对曰: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 “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 “虽然,必告不穀。”对曰: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 “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①穀臣:楚庄王之子。连尹: 官名。知罃(ying): 晋大夫,荀首之子。晋楚邲之战被楚俘虏。②荀首: 晋卿,又称知庄子。姓荀名首,知为其封邑,庄子为其谥号。③王: 指楚共王。④俘馘 (guo): 俘虏。割取俘虏的左耳为馘,此“馘” 因 “俘” 连类而及,知罃并没有被馘。⑤衅鼓: 杀牲将血涂在鼓上,古代的一种祭礼。⑥德: 感激。⑦纾: 缓和,解除。惩: 抑止。宥: 赦免。累囚: 被拘禁的囚犯。⑧累臣: 被囚禁的臣子,知罃自称。⑨外臣: 卿大夫在别国国君面前的自称。首: 指荀首。⑩宗职: 家族世袭的官职。修封疆: 指保卫边疆。违: 躲避。

【译文】 晋人送还楚公子穀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国答应了。

楚共王送别知罃,说: “您大概怨恨我吧?” 知罃回答说: “两国交战,下臣缺乏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以致当了俘虏。您的手下不把我杀掉来祭鼓,让我回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我实在是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呢?” 楚共王说: “那么感激我吗?” 知罃回答说: “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考虑,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制自己的怨愤来互相原谅,双方都释放俘虏来实现和好。两国和好,下臣不曾参与这件事,又敢感激谁呢?” 楚共王说: “您回去,用什么来报答我?” 知罃回答说: “下臣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君王也没有什么恩德可领受,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楚共王说: “尽管这样,也一定把您的想法告诉我。” 知罃回答说: “因为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活着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的宗庙里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戮的命令而让我继承宗族的世职,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事,率领部分军队来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手下,我也不敢违背自己的使命,只有竭尽全力以至于死,没有别的念头,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 楚共王说: “晋国是不能与之相斗争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鉴赏】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时,楚国俘获了知罃,晋国却俘获了楚公子穀臣,射死了襄老,并将尸首运回了晋国。知罃的父亲荀首被提拔为中军副统帅后,要求赎回知罃。此战晋虽失败,但并未丧元气,楚共王为结交荀首,答应释放知罃。本文记载了楚共王在送知罃回国前的几段对话,楚共王的问话不离图报,问他“是否有怨、是否感德、何以为报”,句句紧逼,层层推进。知罃处处宕开,语带机锋,断然回答“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并且还表示出将为国效死的心志。本文表现了知罃忠君爱国的思想以及对楚不卑不亢的精神。结果,这种态度和气质反而博得了楚共王的敬重,为他举行隆重的礼仪后,将他送归晋国。

字数:1561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5-36-37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