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工资指数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工资指数化职工工资随着生活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增长而提高的一种办法。是为保证职工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不因消费品价格上涨而受影响所采取的办法。工资指数化最初出现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二次大战后,由于经济恢复缓慢,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职工生活经常处在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之中,工资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在工人斗争的迫使下,为了缓解通货膨胀下工资相对降低的情况,有些国家和企业采用了按生活费用即消费品价格指数调整工资的办法。调整期限和调整幅度不同国家与企业有所不同,有的一年调整一次,有的半年、每季或每月调整一次。由于工资调整总是落后于物价的变动,工资调整的幅度又有所限制,因此,实行工资指数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职工的实际生活水平,而不能完全补偿由于物价变动给职工经济生活带来的损失。中国深圳经济特区1984年进行工资改革时也参照了工资指数化的办法。当时曾经规定基本工资部分按生活消费品价格指数计算,按季度如果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指数达到5%以上,就相应调整基本工资部分。这种规定就是考虑到特区初建的几年里,由于人口增加很快,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率较高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深圳特区的工资改革和物价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再加上其他经济调整措施,工资改革后生活消费品价格却长期相对稳定,工资指数化就成为一种预防性措施。 工资指数化按物价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使得实际工资水平不因通货膨胀而下降的一种做法。在通货膨胀时期,如果工人的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就会下降。这就产生了有利于企业而不利于工人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在西方市场经济中,随着工会力量的强大和保护工人利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工资合同的保障条款中新增了“自动调整”条款,即规定在一定时期内按消费物价指数来调整名义工资,使工人的实际工资不因通货膨胀而下降。工资指数化保证了实际工资不下降,但也可能引起工资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工资指数化 工资指数化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里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动调整工人货币工资的做法。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的贬值,物价不断上升,货币工资已不能如实反映工人的消费能力,劳动力的价值规律在客观上要求实行工资的指数化,即要求国家按期公布消费品价格指数,工会与企业主据此进行谈判,以确定货币工资的调整幅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还存在着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仍在起一定的作用,因此,为了正确考察职工的工资状况,也需要联系物价的变动加以研究。 ☚ 工资标准表 工资调节税 ☛ 工资指数化 工资指数化indexation of wage货币工资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而相应提高的一种办法。在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如果货币工资不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会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下降,从而使工人受损。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有些国家在劳资商定的集体协议中设有“自动调整条款”,规定工资随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变动而调整。调整工资的期限不尽相同,有的一年一次,有的半年一次,但工资上调幅度常低于生活费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工资指数化可以保持实际工资不变,使工人免受通货膨胀的损害,但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降低通货膨胀水平,甚至会引起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 工作决策中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非工资劳动成本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