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洞葬
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葬法是利用天然洞穴来存放装殓尸骨的棺木。广西是古代崖洞葬发现较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以平果、隆安、大新、龙州、崇左等县最多,南丹、东兰、永福、全州、武宣、柳江等县均有发现。放置棺木的崖洞,多数在距地面高达数十米、上百米的悬崖绝壁之上。洞内置棺数具或数十具、成百具不等,平置或堆叠于崖洞之地面。棺木常用一段圆木剖成两块,中间挖槽而成。棺身与棺盖多是子母口交合,并凿孔或灼孔以插木栓紧固。通常两端各有一木柄。木柄呈牛角形或鸟形等。棺木大小不一,长度多数不超过2米,以1.50米以下偏多,有些甚至不到1米。属二次葬,多数无随葬品。广西崖洞葬延续年代较长,有人认为年代最早可到汉代。龙州棉江花山崖洞葬的棺木经C14年代测定为距今1512±51年,约相当于晋或南朝时期。有些崖洞葬出土有唐代铜钱,其年代应与此相当。崖洞葬的下限可到明清时期,最晚可到民国。关于广西崖洞葬的族属,多数应属壮族及其先民,有些地方可能属于古代的瑶族或仡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