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崔颢《黄鹤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崔颢《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相传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废屡建。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文祎在此楼乘黄鹤登仙,一说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此处。费、子即昔人——仙人。

诗的前两联抒怀。诗人登览胜地,想到黄鹤楼的今昔变化,不禁生发出惆怅寂寞之感。这二联相接相承,浑然一体。第三联笔势陡转,境界与前两联迥异。诗人工笔绘景,色彩绚丽,景物如画。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今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尾联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因景生,表达出对家乡(乡关)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将优美的神话传说与壮丽的江天暮景交织在一起,构思新奇,音调铿锵,意境清幽,传诵不衰。相传李白游黄鹤楼时,见到此诗曾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唐诗纪事》)于是搁笔而去。宋代评论家严羽则说: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沧浪诗话》)可见前人对此诗的推重。


崔颢《黄鹤楼》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 可可诗词网

崔颢《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千古传诵的名作,相传为李白所倾倒。《唐才子传》卷一说:“崔颢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 中甚至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 《黄鹤楼》为第一。”诗中把民间传说同眼前景物交织一起,写得朴朔迷离,出神入化。

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 (又名蛇山) 而得名。相传古代仙人王子安乘鹤由此经过; 又费文禕驾鹤返憩于此; 并说辛氏在此卖酒,一道士常来酌饮,辛不收酒资,道士走时用桔皮在壁上画一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辛因此致富。越十年,道士复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即建此楼等等。诗人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首联出句,昔人乘黄鹤,已高唱入云,再加一“去”字,更觉飘渺; 对句虽写眼前实景,但“空余”二字,使“实物”也变得“虚无”。一写天,一写地,时空的跨度之大,无以类比。颔联承题,“不复返”、“空悠悠”更使境界虚幻飘渺,无边无际。此四句怀古,一气贯注,虚实相合,盘旋转折,浑然一体。在写“黄鹤楼”今昔变化中,“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悠悠千载,世事茫茫”的伤感愁绪,孤独情怀,跃然纸上,大有陈子昂 《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境与况味。

后四句即景生情,转而抒写怀乡之思,抒发无穷感慨,气魄雄伟,情调高昂。

然异趣,如疾雷破山、波澜起伏,既符合律法,又烘染出诗人寂寞愁绪。这里表面上是写景,但不无吊古伤今之意。鹦鹉洲,位于汉阳西南二里左右的长江中,与黄鹤楼仅一江之隔。三国时名士、《鹦鹉赋》 的作者弥衡,被黄祖杀害,葬于此处。作者登楼远眺,怎么能不见景思人,产生“惺惺惜惺惺”的忧伤呢? 古人已逝,山水依旧,怎么能不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浩然感叹呢?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眼前晴空万里,景物明媚,然古人已逝,愁绪满怀,当烟波四起,暮色降临之际,诗人羁旅天涯,孑然一身,故乡何在,游子思归,已是自自然然的事了。作者在这里直抒胸臆,一个“愁”字收结,使诗意又归于渺然不可见,茫然无所适的境界,“如豹尾之能绕额”,极合律诗法度。全诗八句经过起、承、转、合,创造出一个浑凝的诗境。沈德潜评此诗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 这首诗虽号称七律,但只有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工对,颔联只有前三字“黄鹤一”、“白云千”成对。且句中平仄交错有几处都不合律,第三句更只有一个平声字“黄”,余皆仄声,第四句末又连用三个平声字“空悠悠”。这显然是一首变体律诗。过去有人评这首变体律诗是唐代七律最好的一首,虽未必妥当,但本诗抒情写景,语言运用,确有特色。是故诗借楼传,楼借诗名。随着这首诗的广为传诵,黄鹤楼的知名度大为增加。清光绪十年 (1884),黄鹤楼又焚毁。近年新建黄鹤楼,位于蛇山之巅,为仿木结构建筑,整个屋面覆以黄色琉璃,崇楼五层,飞檐五舒,内外遍施彩面,装修典雅富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崔颢《黄鹤楼》这首千古绝唱,必将随之飞越重洋,更加广为流传。


崔颢《黄鹤楼》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崔颢《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曾经评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但是,假如我们细心吟读一下,就会发现,这首诗并没有严格遵守七言律诗的规格,比如前四句,“黄鹤”二字三次出现,这种重复是律诗上的大忌,第四句结尾还出现了“三平调”,这也是律诗不允许的。那么,为什么严羽对这首诗评价这么高呢?这是因为,这首诗写得情感真挚,气势流畅,情与景的交融达到一片化机的地步。正如沈德潜所评论的那样:“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人们被他那种苍茫千古的诗意,出神入化的妙笔所折服,也就不再计较一字一句的声韵格律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如行云流水,要一气连读。“黄鹤楼”地处武昌黄鹤山上,传说古代有仙人在这里乘黄鹤飞升而去。诗人登楼远望,思接千载,想到古人已逝,人去楼空,只有天上白云,千载悠悠。这几句开头就发深沉豪叹,诗人由登楼所见空间的高远联想到时间的悠长,追思古人,目尽青天,以“千载”形容“白云”,思绪绵绵,给人以无尽的历史沧桑的感觉。这几句,今古对比,虚实相映,有一种风景不殊,人事已改的苍凉味道。

按照常规写法,上面几句已铺垫好抒情议论的基础,下面该横生感慨了,但诗人却突然一转,用精工对仗的笔法写眼前景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照晴川,波光闪烁,远树历历在目,芳草萋萋满眼。前四句写仙人乘鹤,虚无缥渺,这几句写眼前景物,笔笔如生,大江、远树、芳草、白云,衬托着黄鹤楼又是如此谐调,给人绘景如画,身临其境的感觉。按照律诗“起承转合”的规律,五、六两句应该转折,这两句宕开一笔,转生波折,不仅符合律诗要求,还有如下好处:通过登高远望见到的大江、长洲,从侧面写出了黄鹤楼之高,扣住了题目,这是一;上面虚写,这里实写,形成对比,文势有所起伏,这是二;“芳草萋萋”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巧妙引出下文的归思之意,这是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黄昏,寒江生烟,萋萋芳草引出游子的思家情绪。但远望不可当归,乡关渺茫,何处是故园呢?诗的结尾描绘出一种旷远而迷濛的景色,确切地表达了游子去国思家的淡淡哀愁,给人如烟如雾的感觉,与开头描写的渺茫思古的情调化为一体,写景之中,融会感情。

这首诗看上去如泻水于地,随意东西,其实,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来历,或写背景,或描绘登楼所见,或抒写登楼所思,腾挪变化而精神不散,一气贯注其中。后人曾有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题诗而搁笔的传说,由此可见后人之推崇。


古代诗歌之崔颢《黄鹤楼》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崔颢《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

【注释】

1.昔人:指传说中的神仙。一说是三国时蜀费文祎在这里乘黄鹤登仙境;一说是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游此地。黄鹤楼因此而得名,诗的前四句隐括了这些传说。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背蛇山,俯临大江,为游览登临胜境。

2.悠悠: 自由自在飘乎浮荡的样子。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的长江江流之中。

4.乡关:即乡城,指诗人的家乡。

今译

那传说中的人物早已乘着黄鹤

消逝在天的尽头,

此地只剩下孤伶伶的一座黄鹤楼,

仙人与黄鹤一去再不会回返,

只留下白云千载永恒地飘游。

晴光下,汉阳平川的树木葱葱郁郁,尽收眼眸,

萋萋的芳草,盛长在鹦鹉洲头。

在昏暗的暮霭中,哪里是我的家乡?

空有江上的烟波浩渺,使人忧愁。


崔颢《黄鹤楼》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音“浩”hao,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早年为诗多浮艳轻薄,晚年接触边塞生活,诗风发生很大变化,雄浑奔放,风骨凛然。他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后来李白游此,见崔题诗,传说李白对此诗非常佩服,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诗人登上黄鹤楼,早已为它的有关神话传说所吸引,因而从鹤去楼空这一幻想事实出发,由虚而实,由远而近,从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烟水的现实之中。乘鹤飞去的传说不足凭信,然而烟波江上的日暮乡愁,却是身历心感,不可摆脱的。全诗是写登楼想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乡愁,情调、形象、语言都很高超。南宋的诗论家严羽说: “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此诗影响之大。

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作为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在时间的进程中先后承续地展现空间存在的特点。尽管诗中有空楼,有白云,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画,一幅画面上却画不出不同时的“昔人”与“今人”;更画不出已成时间过去的,并只在心灵中感荡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之情。对这后一种对象的表现,语言艺术是最擅长的。崔颢很自如地利用了这种特长。

诗的首句写的是登楼所想。传说中从前有仙人骑黄鹤过此,诗人到此地时,已经是年代久隔,了无痕迹,因而感慨系之,不由得吟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这是心灵中的意象,而人乘鹤去又是运动中的形象,它是现在时间里对于过去的回忆。承续这个时间的是当前,是崔颢登楼游览的瞬间,在这个瞬间里所见的只有眼下的实实在在的黄鹤楼,所以“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把思维又拉回到现实空间。可是诗人是不安于现实空间的,那只幻想境界里的“黄鹤”又飞回到记忆中来,构思中的时间,又离开了现实的空间,成为“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忆念之所据的条件。当诗人想到黄鹤不返时,他的视线在扫描着天宇,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重遇那只浮云而去的黄鹤飞来,既可助登临的兴致,又能慰客路的乡愁,可是现实的空间里,除了片片白云在悠悠而过,并无它物,而且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诗中,诗人的感觉和思维在流动,在一个时间单元里,忽而幻想,忽而现实,虚实交错,以意为主,显示的是登临者的思维活动的真实。这种表现内容,是非语言艺术不能做到的。

诗的后四句,在时间进行中有先后顺序地展现空间的特点,是尤其突出的。四句中四种情景,汉阳树色、洲中芳草、日暮乡关、江上烟波,好象一组组分镜头的特写,持续地现出了画面。诗人游目观赏,骋怀遐想,现实的,幻想的,过去的,现在的,以作者的思维先后为结构,被有机地组织到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形象体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