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崔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崔述1740—1816清学者。字武承,号东壁,河北大名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在罗源任内,曾为被清兵诬为海盗的商人平反。三十岁后开始考辨先秦古事,以图解决群经的传记注疏与经文有异的问题。生平著述三十余种,以《考信录》为主。其治学一切取信于经,认为战国以下的书都不可尽信,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影响颇大。著作除《考信录》外,有《易卦图说》、《大名水道考》、《闻见杂记》、《知味录》、《知非集》、《无闻集》、《小草集》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述崔述与顾颉刚 路新生 历史研究1993年4期 崔述 清史学家。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属河北) 人。二十二岁考中举人后,曾在广东、福建当过知县。崔述生当乾嘉时代,考据之学盛行,从方法论的角度说,考据学的特点就是 “无征不信”。这就培育出一些学者的 “疑古” 精神。此前,阎若璩作 《古文尚书疏证》,运用考据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被历代朝廷奉为 “圣经”的 《古文尚书》和孔安国的 “传”都是伪书; 姚际恒著 《古今伪书考》,运用同样的方法,证明被后代史家视为信史的一些古籍是出于伪托。崔述正是继承了这种疑古的传统,认为战国以后的书传均不可轻信,所信者唯有六艺,而后人关于古史的概念,如 “三皇五帝”、“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说法,却都始于汉儒。崔述一生的学术业绩就是廓清伪书和传说所长期积累的虚伪古史,这些都反映在他的 《考信录》一书中。《考信录》 的特点是辨伪,主要内容是 《补上古考信录》、《唐虞考信录》、《夏考信录》、《商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孟子事实录》 等,其中《洙泗考信录》考证书传所述孔子生平事迹真伪,是研究孔子的重要参考资料。崔述所依据的原则为考信于六艺,即将孔子所传六经作为辨别真伪的根据。这在今天看来固然不值一提,但在学界多以汉儒的是非为是非的乾嘉时代 (乾嘉之学又称 “汉学”),怀疑汉儒本身就是惊天动地之举。关键问题还在于,《考信录》所表现的疑古精神和实证精神,开启了近代史学的新途径: 研究古史,首先要考证史料的真伪。刘师培说,崔述在史学领域起了标例和征实的先驱作用; 蔡元培称其为清代的王充; 胡适将其作为新史学的起点,提出新史学要从赶上崔述开始; 而顾颉刚轰动一时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 说,将 “三皇五帝” 统统推翻,正是直接受到崔述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崔述就是“古史辨” 派的旗帜。 崔述 崔述1740—1816清代文学家。《清史稿》有传。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举人,选授福建罗源县知县。后调上杭县,旋被劾罢免。卜居著述以终。尤致力于《考信录》一书。一身著述颇丰,有《知非集》等杂著34种,由弟子陈履和刊行。崔氏散文、骈文兼工,《知非集》存《惜赋》、《怀旧赋》、《玫瑰露赋》3篇,骈语流利,意趣浑深,别具一格。今人辑有《崔东壁遗书》。 ☚ 崔迈 章邦元 ☛ 崔述 崔述1740—1816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历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后辞官,卜居相州,著述以终。精于考证之学,著有《考信录》、《知非集》、《闻见杂记》、《涉世杂谈》等,达34种。近人汇辑为《崔东壁遗书》。工散文,《冉氏烹狗记》一篇写得曲折而有变化,且富于讽喻意味,是其文中佳作。 ☚ 汪中 吴定 ☛ 崔述1740—1816清学者。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未几,投劾归,居相州,闭门著述以终。对诸经传记注疏辨伪、考信。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的书,都以为不可尽信,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书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顾颉刚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崔述1740—1816清朝学者。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在今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后以老乞休,闭门著述。著书三十余种,而《考信录》,尤为生平心力所专注。该书对部分先秦古籍作了精心考辨,颇有识见。有《崔东壁遗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