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皮筏
一种奇特而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皮筏有羊皮、牛皮之分。它是将牛羊宰杀后剥下的整个皮囊,用盐水脱毛后,涂以清油,使其柔软而不腐烂、折坏,将脖颈、四足破口扎牢,留一小口处吹气,使之膨胀如鼓,再扎紧吹气口。羊皮筏用细木杆扎系成方形木架。将羊皮袋一个个分列于筏架上用绳索结扎,皮袋在下,木架在上,置于水中即可乘载。羊皮筏具有体积小而轻,吃水浅,携带方便的优点。羊皮筏分小筏、大筏两种,小筏用4~12只羊皮袋做成,供渡河之用;大筏用12~24只羊皮袋做成,供载货或载运旅客,羊皮筏由1~2名水手用小木桨划水掌握航向。牛皮筏由30~32个牛皮袋分二行横排,用桦木条杆、粗绳连接绑扎而成,前后档头装有枕木,上面各安装有6~7米长的木桨,由水手掌桨操纵,前桨导航,后桨掌舵。牛皮筏用于大载量长途运输,兰州的羊毛、皮张、水烟、药材、瓜果、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在过去不通铁路、公路运力有限且费用昂贵的条件下,不失为经济适用的水运工具。牛皮木筏长达12米,宽7米,载重量在20~30吨之间,顺河流而下,每昼夜可行百十公里,远航至银川、包头等地,运货到目的地后,即将皮筏拆卸,木料就地变卖,皮袋放气、晾干、捆扎,由骆驼或马车运回兰州,下次再用。据史书记载,皮筏的历史久远,《水经注·叶榆水篇》:“汉光武建成三十三年(47年), 王遣兵乘革船 (即皮筏) 南下水”, 《旧唐书 ·东女国传》:“用牛皮为船以渡”,《宋史 ·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皮筏的发明,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中所表现的聪明才智。当今,皮筏长途运输被淘汰,而羊皮筏作为水上游览工具,仍时有所见,也被人们所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