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崇文总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是中国北京国家藏书目录。北宋王尧臣、欧阳修等编撰。原书已亡佚。清乾隆中纂修《四库全书》时,据天一阁藏不完整的抄本及《永乐大典》引文辑为12卷。后来钱东垣、钱侗、金锡鬯、秦鉴等进一步辑释,编成5卷,补遗1卷。民国时有《丛书集成初编》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
 王尧臣(1003—1058),字伯庸,北宋应天府虞城(今河南商邱南)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一。历任权知制诰、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职,后迁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为群牧使,又充枢密副使,终参知政事。宋制,以昭文、史馆、集贤为三馆。太宗于左升龙门东北建崇文院,称三馆新修书院,又诏分三馆之书万余卷,别为书库,名曰秘阁,以别贮禁中之书,与三馆合称四馆。景祐元年(1034),仁宗以三馆及秘阁所藏或谬滥不全,命王尧臣、欧阳修、宋祁等人编制国家系统目录。王尧臣等合并利用四馆藏书,“仿《开元四部录》,约《国史艺文志》”,经过7年时间,于庆历元年(1041)最后编成,仁宗赐名《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原本66卷,叙录1卷,著录图书30669卷,分为45类。据秦鉴依原本次第补著之目,经部有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小学9类,史部有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职官、仪注、刑法、地理、氏族、岁时、传记、目录13类,子部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类书、算术、艺术、医书、卜筮、天文占书、历数、五行、道书、释书20类,集部有总集、别集、文史3类。这一类目与唐代书目基本相同而略有损益。如谶纬书入宋后已亡佚,故经部中将其删去。再如当时佛教、道教著作日渐繁富,于是子部新增道书、释书。其他类目的处理也都比较恰当,并为后代四部目录所沿用,就连对《崇文总目》颇多微词的郑樵,也曾对它设杂史、道书两类大加赞许,认为极有条理,胜于隋、唐二志。
 该书有大序、小序,主要为欧阳修所作(《欧阳文忠公集》卷124有《崇文总目释例》1卷,凡经部8篇、史部12篇、子部10篇),以文辞见长,也略述学术源流。每书下都有提要,以揭示图书的内容,记述书本的沿革、残缺和篇卷的存佚,考订作者的姓氏等,基本上做到了简明实际。郑樵指斥其文繁无用,实失偏激。为此清初朱彝尊曾高度赞扬《崇文总目》的提要,认为它写得“辞不费,而每书之本末具见,法至善矣”。(《曝书亭集》)
 《崇文总目》是北宋中期的国家藏书目录,它对于了解当时的藏书事业,检验古籍的完缺存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百世而下,借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此论颇为精当,很有见地。
 由于该书为馆阁合并著录的总目,篇帙繁多,抵牾之处自所不免。后世诸家,亦时有纠正,如黄伯思《东观余论》摘记17条,焦竑《国史经籍志》纠正22条。

《崇文总目》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崇文总目》

 北宋国家藏书书目。王尧臣等奉敕撰。宋初,建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崇文院,收藏朝廷图书。景祐元年闰六月,以四馆所藏图书谬滥不全,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等看祥,定其存废,伪谬者删去,差漏者补写。因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校正条目,讨论撰次,分类编目,总成六十六卷,于庆历元年(1041)十二月上奏皇帝,赐名《崇文总目》。后神宗改崇文院曰秘书省,徽宗时因改此书目为秘书总目,但后人多从最初之名。收录图书三千四百四十五部,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分四部四十五类,类下有类叙,每书有提要(也叫“释”)。元初已无完本,明清仅存简目。清修《四库全书》时,据天一阁藏传抄残本,又辑《永乐大典》引文校补,成十二卷。后来钱东垣等又辑其各书提要,编成《辑释》五卷,补遗一卷,所存不足全书的十之二、三。此书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巨著。班固撰《汉书叙传》,始有“目录”之名,之后各史书有《艺文志》,已是存书目录,但没有独立成书、体例完备的目录专著。《崇文总目》的编成,实为首创,使目录学在宋代成为一门专学,也使我国古代的大量典藉得以整理保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今观其书,载籍浩繁,牴牾诚所难保;然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百世而下,藉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此书目及诸大类书的编成表明,宋代“崇文”,名不虚传。

《崇文总目》

北宋国家藏书目录。宋王尧臣等编。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命翰林学士张观等整理昭文、史馆、集贤3馆及秘阁所藏图书,由王尧臣等分类编目。共著录图书30669卷,分为45类。原书已失传,清代修《四库全书》时,钱东垣等据天一阁藏书及《永乐大典》引文辑为12卷,后于嘉庆四年又《补遗》2卷。

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

国家书目。北宋王尧臣等撰。王尧臣(1001—1056),字伯庸。应天虞城(今河南商丘)人。政治家、目录学家。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官至参知政事,卒谥文忠,后改文安。宋初,建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于乾元殿东侧,名崇文院,收藏朝廷图书。景佑六年(1034),因崇文院藏书谬乱不全,排列错杂,遂由王尧臣和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校核整理三馆秘阁藏书,并仿唐开元年间元行冲等撰《群书四部录》之例,撮其条目,于庆历元年(1041)编成《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共计著录图书三千四百四十五部、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徽宗时,此目所收的书,已有不少亡失了,政和中,把累年续得的图书增补进去,改名《秘书总目》。
在分类上,因袭了《旧唐书·经籍志》的分类体系并稍加增省改易,共分图书为四部四十五类。与《旧唐书·经籍志》相比,经部分为九类,省去经解、诂训、图纬三类,原属以上三类典籍,分别归入各类。史部分为十三类,新增岁时类,省去故事类,将原属此类的典籍并入职官、杂史、传记类中。子部分为二十类,新增算术、卜筮二类,并从道家类中另分出道书、释书二类。集部分为三类,并楚辞入别集类,新设文史类,著录文学理论、技巧、批评等主题典籍。
《崇文总目》于每类之下皆有类叙,这些类叙主要阐述各类学术的产生、发展及其流派,并对其作出评价。它们大多已经失佚,只有在《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百二十四《崇文总目·叙释》中还保留着经部八篇、史部十二篇子部十篇叙释。每书之下有提要,这些提要内容包括书本沿革、残缺情况、篇卷存佚、撰人姓氏考订,在必要的地方,还对图书内容作了概括的阐述。
《崇文总目》是宋代第一部官修书目,也是现存最早的国家书目。它著录了庆历以前三馆秘阁的现实藏书,这对后世补缺图书、辨别书之真伪起了很大作用。它的分类比以往任何一部以四部分类的书目都进了一步,是四分法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给后世,特别是南宋郑樵图书分类理论的形成带来了很大影响。它的出现,在参考使用价值上很快代替了《群书四部录》和唐毋煚的《古今书录》,以后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私人目录,都是仿照《崇文总目》的分类著录方法而成。《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它:“然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百世而下,藉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
《崇文总目》在宋末元初已无完本,明清仅有简目流传。清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据清朱彝尊传抄明天一阁藏南宋绍兴改定抄本,又辑录《永乐大典》中所引《崇文总目》内容进行校补,厘为十二卷。有《四库全书》本。嘉庆四年(1799),嘉定钱东垣、钱侗两兄弟又从《欧阳文忠公文集》、《玉海》、《文献通考》中辑其内容为五卷,并附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尽有十二卷本内容而超出之。今有《汗筠斋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87年北京现代出版社版《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钱辑本间有疏误,民国陈汉章又有《崇文总目辑释补正》四卷,为之订误补缺。今有《缀学堂丛稿初集》本、现代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

☚ 隋书·经籍志   通志·校雠略 ☛
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

(宋)王尧臣等编撰,(清)钱东垣等辑释。66卷(各家所记间有出入)。宋天圣间建崇文院,收藏朝廷图书,故名。全书收录图书3445部,30669卷,分四部45类,类下有叙,每书有提要。原本已佚,清修《四库全书》时,辑成12卷,虽存目不足十之二、三,然考证宋以前文化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等本子。

☚ 宋史艺文志   辽金元艺文志 ☛

崇文总目

北宋政府藏书的官修总目录。王尧臣、欧阳修等于1041年编成。六十六卷,收书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分四部四十五大类。每类有序,每书有提要。现存的为钱东垣等辑释本五卷,补遗一卷。

崇文总目

六十六卷,北宋王尧臣等撰。王尧臣 (1003—1058),字伯庸,应天府虞城 (今属河南省)人,著名目录学家。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累擢权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事起,历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等事多所建言。又为权三司使,迁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为群牧使。皇珰三年(1051),充枢密副使。至和三年(1056),拜参知政事。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太宗即位后,修建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收藏三馆书籍。端拱元年(988),又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仍与三馆总称崇文院,藏三馆真本书籍及书画。三馆秘阁分别都编有库藏目录,真宗时综合这些书目修成《三朝国史艺文志》,著录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官府藏书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卷。仁宗景珰元年(1034),以三馆、秘阁所藏有谬滥及不全之书,遂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定其存废、删去重复、补写校对差漏,“仿开元四部录,约国史艺文志,著为目录”。(《玉海》卷五二《书目藏书》)参预编录者,又有欧阳修、宋庠、王洙、吕公绰及聂冠卿、郭稹等。前后历时七年半,至庆历元年十二月 (1042年1月),由翰林学士承旨王尧臣领衔上奏,仁宗赐名《崇文总目》。神宗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又命访遗书增补入总目,徽宗时更名为《秘书总目》。《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按四部分四十五类。经部八卷九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小学类。史部十五卷十三类: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杂史类、伪史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氏族类、岁时类、传记类、目录类。子部三十三卷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农家类、小说类、兵家类、类书类、算术类、艺术类、医书类、卜筮类、天文占书类、历数类、五行类、道书类、释书类。集部十卷三类:总集类、别集类、文史类。全目共著录北宋前期图书三千四百四十五部,计为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其编纂体例,有叙有释,主要为欧阳修所撰写。《欧阳文忠公集》中有《崇文总目叙释》一卷,经部八类各一则,史部除目录类每类一则,子部儒家类至兵家类每类一则,即所谓“叙”。每部书下,都有提要,即所谓“释”,介绍撰人姓氏、篇卷存佚、本书沿革以及得失品评等。该书类目的变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道经、佛经正式列为子部的两个类目。该书目至南宋已不甚流行,各家著录其卷数参差不一。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范钦天一阁有该书目藏本。清康熙年间,朱彝尊抄录天一阁藏本,使该书目再现于世。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目,虽已不能复其全貌,但搜辑排比尚可得其十之三四。又依其原次,以类补入,分为十二卷,原六十六卷之序次仍注于各类之下,又续以《宋会要》所载徽宗大观四年、高宗绍兴十二年所搜访之书及已缺情况。嘉庆年间,钱东垣兄弟、秦鉴等据家藏天一阁抄本,搜辑补遗,撰成《崇文总目辑释》五卷、《补遗》一卷,得原叙三十则、原释九百八十条,引证四百二十条。原释无从考见者,乃稽诸史志,补释撰人,并批注考证,纠其讹漏,间以商榷之语,是为“汗筠斋丛书”本。其后,“粤雅堂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等本,都属这后一个系统的翻刻或排印。

崇文总目

宋代官修目录。宋王尧臣等奉敕编撰。共六十六卷。著录昭文、史馆、集贤及秘阁四馆所藏图书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分四部四十五类。史部特立“目录”一类。各类皆有序文,述其大义。原本已佚,今有辑本五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