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湘江西岸,面积8平方公里。岳麓山又名麓山,主峰云麓峰海拔297米。山间“泉涧盘绕,诸峰叠秀”;春日山麓“桃坞烘霞”(南朝宋盛宏之《荆州记》);深秋经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沁园春》)。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晋人把它视为衡山之首,庾阐“北眺衡山首”即指麓山。南朝刘宋时始定为衡山之足,《荆州记》说:“长沙西岸有麓山,盖衡山之足,又名灵麓峰,乃岳山七十二峰之数。”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也说:“岳麓山在县(长沙)西南,隔湘水六里,盖衡山之足也,故以麓名。”明陈凤梧《岳麓志 ·序》说:“若岳麓则仰接衡山之支,而俯瞰湘流之汇,实湖南一大形胜也。”山上文物古迹甚多。山腰有麓山寺,山下有道林寺(明正德年间毁)。著名碑刻有唐李邕的麓山寺碑、宋人摹刻的禹王碑。著名墓葬有黄兴墓、蔡锷墓、蒋翊武墓、刘道一墓、焦达峰墓、陈作新墓、禹之谟墓,及陈天华、姚宏业墓。风景名胜,从山下至山顶,依次有自卑亭、赫曦台、舍利塔、爱晚亭、白鹤泉、印心石屋、响鼓岭、飞来石、归来钟、抢黄洞、云麓宫等。自唐以来,历代名人寓居或题咏岳麓山者甚多。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可见诗人对它的喜爱。清光绪《善化县志》说:“马燧、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辈,开舍结庐,云蒸星灿。”至清代,更成为湖湘文化的中心,形成“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说。岳麓山是千年学府所在地。山下的岳麓书院,是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当代,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财经学院等高等学校,均建于山下,成为湖南重要的文化教育区。 ☚ 橘子洲 岳麓书院 ☛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其山脉属南岳衡山。南岳72峰,以衡阳回雁峰为首,长沙岳麓山为足,即其尾峰,故名岳麓。“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古人以此概述岳麓山的山川形势。岳麓山总面积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97米。山上,古木参天,浓荫匝地,层峦叠翠,秀如琢玉。山涧泉流终年不涸,兰芷芳馨,随风拂面。深秋时节,枫叶经霜,漫山红遍,与头上白云蓝天,脚下清江绿水交相辉映,景色端丽而又凝重。岳麓山名胜古迹遍布,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尤以云麓宫、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麓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刻禹王碑为最有名。黄兴、蔡锷、陈天华、刘昆涛、黄爱、庞人铨等近代革命家均葬于此。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期曾常在此山集会,研讨国家大事。岳麓山已是湖南重要文化教育区,湖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和一些科研单位均汇集于此。 ☚ 长沙旅游区概况 岳麓书院 ☛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岳麓区登高路40号。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区 (点)。岳麓山,又名麓山、灵麓山、碧虚山、风雩山,居湘江之西,系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云: 南岳 “周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岳麓山是一处融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城市山岳型风景区,以麓山景区为中心,包括天马山、橘洲、桃花岭、石佳岭、寨子岭、咸嘉湖、后湖等八个景区及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土城头遗址等二个独立景点,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其中景区面积12.88平方公里,湘江水域面积4.67平方公里。中心景区南北长约4公里,山势纵横,前列湘江,中浮橘洲,面积7.07平方公里,如一弧半月横亘在古城长沙的西南。玉屏、天马、凤凰、桃花、绿蛾、金盆、金牛、云母、圭峰等山峰似群星簇拥,素有“碧幛屏开,秀如琢玉” 的盛誉。麓山呈凸肾形弯曲,中部高峻,南北渐低,东坡平缓,西坡陡峭,地层为泥盆纪——石英纪砂岩、砂页岩和灰岩。主峰禹碑峰中立,海拔300.8米,云麓峰、尖峰山、北极峰绕主峰依次排列,清风峡、穿石坡、仰天坪、响鼓岭、赫石坡、细堂坡等串联其间,高低错落,曲突盘亘,深涧、悬崖、名泉、清溪随意点缀,既有大山之峻阔,又有名山之深幽。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满山林木葱郁,古树参天。山间植物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种类达174科597属977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为117科403属555种。最为珍贵的是存活有六朝松、千年银杏、元樟等古树名木12棵,其他古树名木20种348株。清风峡一带保存着成片的亚热带原始次生林,构成中国罕见的城区内天然植物园。春来滴翠含烟,夏日荫重凉生,深秋丹枫似火,晚冬岭堆残雪,四时皆入胜。麓山枫叶与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红叶观赏胜地。麓山自古以来为湖湘名胜,有 “岳麓之胜,甲于湘楚”之称。相传夏禹治水曾驻舟岳麓。汉代后在山南北两端筑有南津城和北津城,以便防务之需。魏晋以来,禅师竺法崇首创古麓山寺,道士张抱黄、邓郁之在山间修炼,陶侃、马燧、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名人骚客“开舍结庐,云蒸星灿”,儒释道于一山交流融合,共生共荣。隋唐以后更是寺庵林立,山岳上下,殿阁相望,为湖南佛教的策源地和湘北佛教活动的中心。北宋初年创办岳麓书院,声名鹊起,位列当朝四大书院。南宋乾道年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张栻在书院讲学和交流学术,四方求学之士不计其数。以南岳衡山为基地的道学南系“湖湘学派”北移至此,创立和形成了湖湘学和湖湘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麓山遂成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基地和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朱熹游赏岳麓,称山顶为 “赫曦”。后筑赫曦台,建极高明亭、道中庸亭,山的博大雄伟,广袤精深,由此而名。区内禹碑、麓山寺、舍利塔、麓山寺碑、岳麓书院、云麓宫、时务学堂牌坊等诸多胜迹,浸透了麓山千百年来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湖湘文化精神。麓山又有全国闻名的英烈墓葬群和革命纪念地。苍松翠柏中安息着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覃振、焦达峰、蒋翊武、禹之谟、刘道一、陈作新、彭遂良、彭昭、黄爱、庞人铨、刘涛、林修梅、龚宪、葛谦、谭馥、肖伟、丁文江、胡子靖、高继青、董纯、杨树达等近现代民主革命者、爱国人士和辛亥革命援鄂阵亡将士的英灵。其中辛亥革命英烈墓地就有53座 (烈士55人)。爱晚亭、半学斋、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等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地,史迹昭然。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国抗日军队的指挥所和炮兵阵地。1944年在日寇重炮和飞机的轰炸中,麓山受到重创。现山中留有湖南省警察纪念堂 (长沙会战高炮阵地指挥所)、清风峡洞 (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所)、炮台及战壕遗址、会战碑、阵亡将士名录碑、忠烈祠、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等抗战纪念遗迹。麓山山麓今集中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岳麓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组成岳麓山大学城,为名山增添了现代文化科学的新意。1957年,政府辟岳麓山为大型自然森林文化公园,面积为5.53平方公里。在扩大风景区建设范围的同时,中心景区建有东方红广场毛泽东塑像、黄兴山庄、萧劲光铜像和纪念园、步虚楼、兰圃水景、万景园、长沙会战纪念亭、长沙鸟语林、赫曦台、观光长廊、电视观光塔、登山观光索道、麓山滑道、枫林宾馆、麓山饭店、南泥湾生态休闲连锁山庄等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麓山红枫文化节” 是区内主要旅游文化活动。 ☚ 岳麓区 岳麓书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