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词真伪辨
台湾学者林玫仪撰文说,自近人余嘉锡始,许多学者对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其疑点有如下六端:一、此词不见于岳飞后人所编《鄂王家集》;二、此词不为宋元载籍及各种词集所称引;三、贺兰山乃西夏地名,与金人黄龙府方向不合;四、此词与《小重山》词之格调有异;五、词中多用岳飞本身典故,当非岳飞本人自作;六、自战国后,已无战车,直至明代,方再使用,故岳飞不当有“驾长车”之语。
林氏对这六项疑点,以问题的简繁为序,逐一做了分析与辩驳。一、关于“自用典故”。“事迹”与“典故”不同:所述若为前人事迹,称为用典;若为本人事迹,则是自述。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和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均记往事,不能因此而说必非李、辛所作。可见,根据是否“自用典故”难以判别作品之真伪。二、关于词作风格。古今作家,其风格常具多面性。因为写作时间、地点、题材、心境不同,作品之技巧和风格自然有所区别。李清照婉约中有豪放,辛弃疾豪放中见婉约,即是适切之例。另外,《满江红》与岳飞诗文有几处十分雷同,甚至可以说完全是“无差别境界”的(邓广铭语)。因此不可据《小重山》而否定《满江红》的真实性。三、关于“长车”。此词之解,颇多异说,当以“长毂”之说为正,是一种山地战车。岳飞此词因有“踏破贺兰山缺”之语,故取“长车”入词。而且历代史书亦多见关于使用战车的记载。四、关于贺兰山。疑者以为“踏破贺兰山缺”与岳飞所说“直捣黄龙府”,方向颇多乖舛。辩者(如毕无方、饶宗颐、王起等)以为此乃借代而非实指。此说虽有所见,却仍然难使疑者信服。其实岳珂所编家集中有诗云“功业要刊燕石上”(《寄浮图慧海》)。燕然、贺兰两山方向相同,而且相距不远,既然可说“功刊燕石”,也就可说“踏破贺兰”。北宋姚嗣宗的题壁诗,颇为流传,中有“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句。岳飞词句也有可能本于姚诗而稍加变化。另外,岳飞之时西夏常常联金攻宋,以“贺兰山”指敌国心脏地带,当合事理。还有人认为,岳词中的贺兰山在今河北省磁县境内。此地距岳飞家乡不远,而且宗泽知磁州时,岳飞已在其麾下,后来磁州沦陷,乃有“踏破贺兰山缺”之壮语。此论可备一说。五、关于不见于宋元载籍及家集不收。不见于宋之载籍者,未必即伪。事实上,宋人作品并非全然不涉此词。如邵公序赠岳飞的《满庭芳》,已隐括此词大意(见陈霆《诸山堂词话》)。岳飞受诬被赐死,实与高宗有关。据宋人所记,岳飞被定之罪有二:一是自言与太祖同命,二是受诏不应,拥兵逗留。第一条是指“尝自言与太祖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王明清《挥麈录余话》),正与《满江红》“三十功名”云云有关。后来岳珂作《吁天辨诬》五卷,辨解并无逗留事,而对第一条罪状,却未能翻案。显然这是因为岳飞确有“三十功名尘与土”之类的言论。由此看来,即使岳珂当时已见此词,也不敢收入家集之中,时人也不敢录之于册。及至元代,此词也不容于当局,所以在明代才广为流传。经过分析,林氏认为此词必为岳飞所作。(参见《岳飞满江红词真伪问题辨疑》一文,载于《古典文学》第七集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