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岁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岁差 古历,日有常度,天周为岁终,故系星度于节气。其说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虞喜觉之,使天为天,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使五十年退一度。 《新唐书·历志三》 【评】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利用《尧典》中的“日短星昴”的记载,加上自己的实际观测,进行研究对照,发现经过一个回归年之后,太阳并没有在天上走一周天,而是岁岁微差。所以他提出“天为天,岁为岁”的概念。若把岁理解为一回归年太阳所走的度数,则可以求出天、岁之差,这个差就叫岁差。虞喜认为岁差积五十年差一度。按现代理论推算,虞喜时代,赤道岁差积累值约为七十七点三年差一度。虽然虞喜测定的误差较大,但比西方依巴谷所测的每百年差一度还是精确的。 古无岁差之说,有之自喜始。其说以冬至度岁岁西移,与日月两交逆行相似。明末西人易为恒星东行,而冬至不动,立法虽殊,而以为岁之有差则一也。 清·阮元《畴人传·虞喜》 【评】这里言明东晋虞喜发现了天体岁差现象。古代也有把岁差现象称为节气西退的。从现代岁差概念,即“春分点或冬至点每年沿黄道向西移动五十点二角秒,这个移动量在赤道上的投影,就叫赤道岁差”来看,古人提出西退概念是很科学的。这说明当时我国古代天文学是很进步的。 考岁差之法,古虽未言,然而《月令》昏中之星,已不同于《尧典》则实测当时之星度也。然《尧典》只举昏中星,而《月令》兼言旦中,又举其日𨇠所在;又于《尧典》四仲月之外,兼举十二月而备言之,可谓详矣。 清·梅文鼎·《历学疑问》补二《论月建非专言斗柄》 【评】这段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进步性和完整性。正是因有建立在实测基础上的古代天文学,加上又有完备的记录,后人才得以在世界上较早地发现岁差等天文现象,从而使我国古代天文学曾领先于世界水平。 岁差 016 岁差是指回归年长度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地球是一个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的旋转椭球体,同时其公转轨道黄道与赤道存在23°26′的交角,因此地球在运行中会受到日、月、行星引力的作用造成地轴进动,这会使春分点(黄赤交点之一)每年在黄道上向西移动5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春分点是回归年的起止点,它向西移动的结果便使回归年的长度短于恒星年。其中,由日、月引力造成的岁差,叫“日月岁差”,由行星引力造成的岁差,叫“行星岁差”。晋代天文学家虞喜于公元330年发现岁差“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即约50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1°。虽较西方迟450年左右,却比较精密。 ☚ 廿八宿 中国农历 ☛ 岁差由于地轴的长期进动(周期为25800年,伴有地极绕黄极的圆周运动),使春分点沿黄道以每年约50.2角秒的速度缓慢西移,因而出现的一种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现象。包括“日月岁差”和“行星岁差”两部分。因地球形状和密度的非球对称性,并且黄道和赤道有一约23°26′的夹角,所以在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会产生地轴进动。 岁差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