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海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海经 山海经书名。十八卷。作者不详,著书时代亦无定论。可能在战国时记录成文,秦、汉时又有增补。此书主要记录了古代有关民族、物产、山川、地理、医药、巫医、祭祀等文化事象。保存了远古的神话、传说的本来面目,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是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民俗、神话、矿物等的重要资料。有晋代郭璞注,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清代郝懿行《山海经笺注》,清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和当代袁珂《山海经校注》等较精详。 ☚ 穆天子传 华阳国志 ☛ 山海经 山海经地理笔记。作者不详。旧说夏禹、伯益等著,不可信。十八卷。约成书于战国,秦、汉续有增补。记录古代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情况,保存有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有关文献。晋郭璞曾作注,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校录本。其后考证注释者颇多,以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及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较精详。今人袁珂撰《山海经校注》,校勘精审,注释详博,多有发明,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袁珂校注本。 ☚ 先秦至隋唐 穆天子传 ☛ 山海经 山海经先秦神话、志怪小说集。撰人不详。晋郭璞注。其中许多神话传说,当产生于西周前。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汉间人有所增改。《汉书·艺文志》数术略形法家类著录,十三篇;刘秀另据三十二篇本重新校订、删汰,改编为十八篇。现存十八卷,《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子部小说家类。有明成化戊子国子监刊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成化本附黄丕烈校勘记一卷、明前山书屋覆宋刻本、明嘉靖吴郡黄省曾刻本; 清康熙五十四年项氏重刻本、《道藏》本、《道藏举要》影印本、《山水二经合刻》本、《古今逸史》本、《格致丛书》本、《秘书二十一种》本、《子书百家》本; 又有毕沅《山海经新校正》本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珂《山海经校注》本最佳。《山海经》全书3.1万多字,包括《五藏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及《海内经》一篇。《山海经》原有图,文字是图的注记。内容庞杂,记述各方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巫医、风俗等,尤以地理山川的记载为多; 无论所叙为何物,其着眼点皆在搜奇志异,所以被称为“神话之渊府” (袁珂语)、“古今语怪之祖” (胡应麟语)。它保存了远古许多优秀神话故事和博物地理传说,具有明显的神话志怪小说性质。前人谓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 (《四库全书简目》),确为抉髓之论。《山海经》中神话传说最突出的主题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如最精彩的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充分反映远古劳动人民为求生存与大自然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奋发向上、不屈不挠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还有反映部族之间战争和描写社会斗争的,最著名的《黄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前者战争场面规模宏大,猛烈无比,是远古我国西北方的部族和东方的部族之间一次特大战争的形象写照。后者所描述的,是社会上两种势力斗争的曲折反映,或许正是阶级分化以后的产物。刑天这个死而不屈的英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反抗精神。《山海经》中的博物地理传说,大多都为志怪片断,如 《三身国》、《汤谷》、《崦嵫兽鸟》、《三珠树》等,或“远国异人”,或山川异物,或禽兽花木,真是离奇古怪,“諔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这些志怪片段,同于神话之诙诡,已被神话化了。从艺术上讲: (1) 作品想象或幻想宏诞瑰丽,极富浪漫主义的奇情异趣。郭璞谓“其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即指此特色。如“羲和浴日”、“采鸟是司”等奇思妙想,情趣无穷。想象和幻想赋予神灵以奇妙的神性和怪异的形体。夸父可以追赶太阳,祝融可以乘龙而飞,泰逢可以动天地,鲧可以用息壤堙洪水,羲和可以生太阳,常羲可以生月亮……神具有非常人所有的本领和才能。有的神灵本身就是动物 (兽或鸟),神话采用拟人化方法赋予它们以人类的某些特征,同时又大大扩展了它们本身所固有的力量,这样,就使兽 (或鸟)性转化为神性,但仍然保持着兽(或鸟) 的某些特征,形成了兽(或鸟)、人、神三位一体的特殊形态。如“奢比尸”、“延维”、“英招”、“泰逢”、“钟山”、“精卫”等。神灵的怪异形体特征,体现着古先民的审美观。他们有过长期的动植物崇拜,动物的凶猛有力和人类所不具备的其它特性,在他们看来,都体现着伟大崇高之美。因此,他们要按照动物的形象创造出他们所敬畏的神灵形象。不过,这种人格化主要不表现在人的性格和感情上,而一般只限于说话、思维、人的某些动作和行为的部分特性上。这说明古先民的幻想则是直接由眼前事实出发的朴素的幻想,和后世彻底人格化的神怪相比,《山海经》的幻想手段尚属幼稚。(2)通过叙述故事或情节描写,勾勒和塑造了许多清晰、生动的人物形象。如《鲧禹治水》 中,能继父之志,征服自然,战胜洪水的禹的英雄形象;《夸父追日》中,“不量力,欲追日景”的夸父之巨人形象; 《精卫填海》 中,“衔木石以堙东海”的精卫的 “誓鸟”形象; 《刑天》 中,“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刑天的叛逆形象; 等等。像《精卫填海》的故事,虽只有六十余字,却有叙述,有描写,有人物,有情节,塑造了 “精卫”这个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为了人类的幸福,立誓征服自然的生动形象,精卫鸟也因此被称为“志鸟”。“羿”的神话形象:“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海外南经》)羿在这里则被勾勒成为人除恶的善射英雄形象。《淮南子·本经训》还记有他射十日的情节,其形象更为动人。《山海经》中大量的神话传说志怪故事,使它在文学史和小说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丰富多彩的内容,奇幻宏丽的想象,从创作方法和题材素材上都对后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准备了丰厚的土壤。像汉魏六朝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如《神异经》、《十洲记》、《洞冥记》、《博物志》等,都直接受《山海经》记虚幻的地理博物传说内容的影响。清代的《镜花缘》对海外各国的描绘,也借助于《山海经》 中的大人国、小人国、君子国等。 ☚ 先秦_佚名氏 钟山 ☛ 山海经 《山海经》是以山和海为纲,广泛辑录上古时代乃至远古时代的山川、天文、气象、动植物、矿产地质、医药疾病、民族考古、神话巫术的资料汇编;是中国古籍中“瑰伟瑰奇之最者”(《山海经校注·序》)。其中,《山经》是中国第一部山岳地理专著,《海经》是中国神话之渊府。撰人无名。 今见流传的《山海经》是西汉哀帝刘欣建平六年(前6)刘秀(即刘歆)承袭父业任秘书之职,校阅宫廷珍藏的秘籍时发现的。在《上山海经表》中刘秀指出:“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十八篇”。它与《汉书·艺文志》依据刘向《七略》写成的“山海经十三篇”不同。刘秀编定的《山海经》18篇,经晋郭璞作注而流传下来,以后注此书者很多,如明王崇庆,清吴任臣、汪绂、毕沅、郝懿行诸家。然郭尚虚玄,王病迂腐,吴闳博而曼衍,汪小成而疏略,毕目光所瞩,耑在山川古今异同。惟郝通才卓识,多所发明,后来居上,冠于诸家。现通行的《山海经》即是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本。近人袁珂以郝本为基础,兼采各家之长,作校注本《山海经校注》。 今本《山海经》为18卷39篇,由《山经》、《海经》两部分组成(有人主张由《山经》、《海经》、《大荒经》3部分组成)。《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5卷,凡26篇,又称《五藏山经》。“藏”意为“内”,“山经”前加“五藏”两字,是说这5部分所述山川都在内地,即华夏范围之内。《海经》包括“海外四经”4卷4篇(“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四经”4卷4篇(“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和“大荒四经”4卷4篇(“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以及“海内经”1卷1篇,共13卷、13篇。“海外四经”、“海内四经”的“海”字.含义类同《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之义,指不在华夏范围内的地域,较近者为“海内”,较远者为“海外”。“荒”意为荒远,“大荒”指极远之地。“大荒四经”及“海内经”5篇是在“海外内四经”8篇写定后辑录补充的,辑者将其中4篇作为“海外四经”的补充,冠题为“大荒四经”;另1篇为“海内四经”的补充,既为海内,便无法称为大荒,于是径称“海内经”。后人按此篇来历与“大荒四经”相同,因而也称为“大荒海内经”,以与“海内四经”相区别。正因为大荒经是海经的补充,故一般将“大荒经”合在《海经》中。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刘秀(歆)认为“出于唐虞之际”,为伯益所著。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都承继此说。自南宋朱熹始,认为是战国屈原之后人为解释《楚辞·天问》篇而作。近今学者或认为成于战国以前,或认为战国中后期,也有认为成于秦汉。多数学者认为它非一时一人之作。然各经各篇孰先孰后,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4点已为人们所公认:1、成书的下限是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所提及的汉武帝时代,即公元前2世纪前期;2、编成此书和书中资料是两回事,主张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也不否认书中有很多资料源自于远古的传闻;3、成书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可能有后人附加。如刘秀编定的《山海经》中的《山经》为15503字,而今本《山经》已有21265字,可见今本中5000多字不是刘秀编定本中原有的;4、“海内东经”的“岷三江”节所记载26条水,不是《海经》原文,可能是郭璞注《水经》的部分内容,后人抄附于此。 全书31000字,内容极为庞杂,自然方面有山、川、林、野、动物、植物、矿物等;人文方面有邦国、民族、民俗、信仰、疾病、医药等,还有古帝王世系、葬地,及其制作发明等。 《山经》21000余字,以山为纲,先把全国山地按大方位分为五大区(“五藏”),并以南、西、北、东、中五“山经”命名;次将每区的山分为若干行列(3-12列);然后,每一列从首山叙起,依次叙名山,山下叙水(或无水)、道里、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全部《山经》共叙26列447座山,其中“南山经”3列,“四十山”;“西山经”4列,“七十七山”;“北山经”3列,“八十七山”;“东山经”4列,“四十六山”;“中山经”12列,“百九十七山”。据谭其骧研究,这447座山中,见于汉晋以来的记载,可以指系确切的约140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140座山有70座左右属于“中山经”,另70座左右分属于南西北东4经。从地区上看,对今豫西、晋南、陕中地区的记载最为详确,离开这个地区愈远则其记载谬误愈大。 “南山经”东起漆吴山(今浙江舟山岛),西抵柜山(湖南沅水下游),南抵广东南海,北至具区(今太湖)。 “西山经”北达申首山(今宁夏盐池西北)、号山(今陕西榆林东北),西南抵鸟鼠山(今甘肃境内)、西海(今青海湖),西北至翼望山(新疆阿尔金山),东达华山。 “北山经”北抵敦题山(今内蒙古阴山以北),西至今内蒙古腾格里沙漠,南达今山西中条山,东到河北中部。 “东山经”西起泰山(今山东境内),东尽胡射山(今山东成山角),北抵长山岛,南至䃌水(今安徽濉河)。 “中山经”,首经至7经为当今晋南、豫西山地,8经为今鄂西山地,10、11经为今豫西南山地,12经为今湘北、赣北山地。以上都确在南西北东4山经之中。惟9经东起今四川东部,西尽四川盆地边缘,地处中国西南,并不居中。 《海经》1万字弱,内容大多是神话。袁珂认为:它“保存神话之资料最夥,除《楚辞·天问》,他书均莫与享,为研究神话之入门。”共载123图,惟“海内四经”中的匈奴、东湖、貊、巴、氐、朝鲜、倭、流黄酆氏,“海外西经”和“大荒北经”中的西周、肃慎等国见于史传或大致可指明方位。然所记这些国的方位错乱,匈奴位中国之北,但是却列入“海内南经”;东湖、貊为东北族,却被列于“海内西经”;倭、朝鲜居华夏之东,却被列于“海内北经”;月氏在河西,却被列于“海内东经”。国以外,还记载数十处山、水、丘、林、虚、野等。可指实的不过十之一左右。据研究,《海经》的内容基本上是据图为文,未加雕饰,于朴野粗犷笔墨之中,每可见古代神话的本貌,是我国古代神话的最重要宝库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山海经》中叙及药物132种,疾病48种,动物277种,植物158种,矿物12类92种、产地652处。故也是中国上古时代的科技史书。 《山海经》《山海经》
书名。十八篇。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作十三篇,盖弃《荒经》以下五篇不计。该书始见于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云:“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作者不详。西汉刘秀(歆)《上山海经表》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崎岖于丘陵,巢于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所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真事质明有信。”东晋郭璞《注山海经叙》说:“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誇,多奇怪俶傥之言,莫不疑焉。尝试论之曰,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于《山海经》见之矣。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蒸,万殊之区分,精气浑淆,自相濆薄,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说:“《汉书·艺文志》:《山海经》十三篇,在形法家,不言有十八篇。所谓十八篇者,《南山经》至《中山经》本二十六篇合为《五藏山经》五篇,加《海外经》已下八篇,及《大荒经》以下五篇为十八篇也。所谓十三篇者,去《荒经》以下五篇,正得十三篇也。古本此五篇皆在外,与经别行,为释经之外篇。及郭作传,据刘氏定本,复为十八篇,即又与《艺文志》十三篇之目不符也。郦善长注《水经》云:‘《山海经》薶缊岁久,编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然则古经残简,非复完篇,殆自昔而然矣。 《艺文志》不言此经谁作,刘子骏《表》云:‘出于唐虞之际。’以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王仲任《论衡》、赵长君《吴越春秋》亦作禹、益所作。《颜氏家训·书证篇》云:‘《山海经》禹、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今考《海外南经》之篇,而有说文王葬所;《海外南经》之篇,而有说夏后启事。夫经称夏后,明非禹书;篇有文王,又疑周简:是亦后人所羼也。至于郡县之名,起自周代,《周书·作洛篇》云:‘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春秋》哀公二年《左传》云:‘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杜元凯注云:‘县百里,郡五十里。’今考《南次二经》云:‘县多土功’、‘县多放土’,又云‘郡县大水’、‘县有大繇’:是又后人所羼也。”今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 “《山海经》十八卷,传为夏禹、伯益所作,这是不可信的。鲁迅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也’,最为精确。此书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五藏山经》时代最早,约成于战国初,《海内外经》时代比较迟些,《大荒经》及《海内经》更迟,可能是秦汉人的作品,或为秦汉人所增益。书中所记的神灵有四百五十多个,人形神与非人形神,约为一与四之比。”今多数研究者认为.该书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的地理著作,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当为战国至汉初时楚人所作。全书共十八篇,三万一千字左右。它记载了约一百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流,以及这些邦国、山水的地理情况,风土民俗和重要物产;还记载了近百个历史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或世系。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外经》四篇为一组,《海内经》四篇作为一组,《大荒经》五篇(包括书末一篇《海内经》)为一组。每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其语言荒诞奇伟,神怪色彩很浓,古代神话传说,赖该书而得保存其崖略;尤以系据图为文,未加雕饰,于朴野粗犷笔墨中,每可见古代神话本貌。所记载的大量神话是我国文学的土壤和母胎。通行的注本有:晋郭璞《山海经注》,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 ![]() 山海经shānhǎijīng中国古代地理、神话著作名,内容广泛而多怪异。比喻海阔天空的谈说或奇谈怪论。梅汝恺《晴雨黄山寄情录》:“妹妹一五一十,把这些‘~’都告诉了妈妈,只吓得我妈妈煞白了脸。” 山海经神话故事。作者不详,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原三十篇,今本十八卷,卷各一篇,约三万一千多字。原有图久佚,今图系后人补画。一般认为,其《山经》成书不迟于战国,其《海经》八篇,杂有秦地名,当在秦汉之际写定,只有五篇杂窜《水经》文字,应系魏晋人增补。总《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记事以山海地理为纲, 涉及上古迄周之历史、民族、宗教、神话、物产、医药、巫术等等。记山五千三百七十座,河流三百余条,矿物七、八十种,植物一百三十余种,动物二百六十余种,邦国九十五个,人物一百四十余名。地域广及中国与中亚、东亚广大地区。对诸山的位置、形状、面积、高度、陡度、谷穴、植被和雨雪,水道渊源、流向,水流的季节变化,伏流和潜流,矿物的结构、硬度、颜色、光泽、透明度、磁性、共生现象和识别方法,动植物的形态、性能和药用功效多有述及,其中有关矿物的描述,为世界最早的文献记载。所记四方和四方风名,与甲骨文所刻基本相同,人名则多与《世本》、《大戴礼记》之“五帝德”“帝姓系”相参证。所保存的古代神话传说甚多,广涉鸿濛之初,先民对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之认识。诸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九头鸟、九尾狐等故事,诙诡怪诞,颇富想象。凡记山水,多参神怪,道里山川,率难考据。以耳目所记,百不一真。诸家分类,偏以为古地理著作之冠。《四库全书总目》虽对此讥之过苛,但论究其核实定名,应为小说之最古者,亦不无道理。后世戏剧、小说的创作,取材用典多出于此书。又被塾学荐为童蒙读物。早有晋郭璞作注,清有毕沅《山海经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袁珂《山海经校注》附索引,颇便检阅,此为最新通行版本。 山海经山水志。作者不详。十八卷。分《山经》五篇,含南山、西山、北山、东山和中山“五经”,又名“五藏山经”。约成于春秋战国; 《海经》分海外南、西、北、东和海内南、西、北、东八经。可能是西汉作品。第三部分《大荒经》分东、南、西、北四经,附《海内经》。疑为西汉以后人作。其中“五藏山经”至为重要,记载平实雅正,体现了作者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是书以山为纲, 以方向道里为纬,记述古代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全书共记山名五千三百余个,水名二百五十多个,人名百四十多个,动物百二十余种,植物五十余种,以及众多矿产。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地理、历史、民族,医药、巫术、动物、植物、矿产等多方面。还记载了诸如“夸父逐日”、 “羲和浴日”、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传说。堪称“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特别海经部分保存神话资料颇多,除《楚辞·天问》,他书均不能与之相比。该书对考究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民俗和神话传说等均有重要价值。全书约三万余字。晋郭璞为之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著作,以清代毕源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较为重要。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善成堂仿毕氏图注原刻本,民国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南林刘氏求恕斋刻本。198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山海经新探》中辑有谭其骧《(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提要》、杨超《〈山海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何幼琦《〈海经〉新探》等可资参考。 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主要内容包括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山海经》地理类史书。也是中国第1部神话集。全书3万多字,记载了40个邦国、550座山、258条水道、140多个历史人物。是研究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著者不详。是书现存18卷。《山海经》内容丰富,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书中载有名山417座,加上大小山共5370座,其中产铜之山有467座,产铁之山有3690座。载有动物127种,植物58种。它把地域分为95国。现存《山海经》非成于一时,而是在流传中不断有内容加入。 山海经 山海经地址:杭州市浙江展览馆内 邮编:310006 ☚ 风景名胜 浙江林学院旅游学院 ☛ 山海经 029 山海经地理著作。作者不详。全书10卷。成书时间亦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由《山经》、《海经》、《大荒经》及《海内经》组成。主要内容为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植物、动物、矿产等,还夹杂有神话和故事,对历史、地理、文化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山经》是最富于地理价值的部分。晋郭璞作注,考证注释著作有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及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 著述 禹贡 ☛ 山海经 山海经shanhaijing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十八卷,作者不详,著作时代亦无定论。有人认为:有人把夏禹九鼎上的图描摹下来,编成《山海图》,又据图写成说明文字,后来又经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辑录成书,这就是《山海经》。也有人说:原先是口头传说,战国时记录成文,但略早于《禹贡》,秦汉时又有增补,而最后成为《山海经》。据考证,《山海经》中的《山经》,又名《五藏山经》,是成书最早的一部分,可能在春秋时代写成,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地理著作。《山经》以山岭为纲,把全国分为中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和东山经等五个部分分别叙述,然后附加上河流、道里、民族、动植物、矿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都具有参考价值。书中还记载了89种矿物和岩石,170多处金属矿物产地,其中包括铁的产地36处,铜和赤铜的产地28处,因此《山海经》也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地质文献。它比希腊乔菲斯蒂斯(公元前371~前286所著只记载了16种矿物的《石头志》早200多年,而且内容也丰富得多。书中还有“石涅”的记载,据章鸿钊(1877~1951)《石雅》考证,认为石涅就是煤,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有煤了。此书后世注释较多,晋郭璞作注,其后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 主要地理古籍和地理人物 禹贡 ☛ 山海经 《山海经》shanhaijing先秦古籍。著者不详。旧说为禹、益所作,不可信。现一般认为约成于战国时期,作者非一人,至秦汉时亦有所增益。西汉刘秀(歆)曾加以校订。全书共18篇,现存31000多字,包括《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书中“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刘秀《上山海经表》)。其内容涉及地理、民族、物产、风俗、医药、祭祀、巫术等,对研究上古时期我国周围地区的情况有重要价值。此书带有浓厚的神怪色彩,其文“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郭璞《山海经注》),每叙一处,往往详列其神祇异物、祭祀用品,兼及巫医巫术,因此鲁迅认为它是古代巫书。书中保留了大量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以及西王母的神话都见于此书。这些神话较多地保留了其原始面貌,在神话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世文学也有深远影响。历代学者、作家对此书都很重视,《四库全书总目》谓之为“小说之最古者”。 ☚ 晏子春秋 李斯 ☛ 山海经 山海经先秦古籍。作者不详。有人说是禹、益所作,疑点较多。有人认为大约成于战国时期,作者不是一个人,到秦汉时亦有所增益。西汉刘秀曾加以校订。全书共十八篇,现存三万一千多字,包括《五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书中“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涉及地理、民族、物产、风俗、医药、祭祀、巫术等,对研究上古时期我国周围地区的情况有重要价值。此书带有浓厚的神怪色彩,“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每叙一处,往往详列其神祇异物,祭祀用品,兼及巫医巫术,因此鲁迅认为它是古代巫书。书中保留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较多地保留了其原始面貌,在神话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世文学也有深远影响。历代学者、作家对此书都很重视,《四库全书总目》谓之为 “小说之最古者”。 ☚ 列子 离骚 ☛ 山海经 山海经古代地理名著。此书内容庞杂、风貌独特,可以看作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时,原为口头传说,可能在战国时期记录成文,秦汉时又有增补。书中记载的范围很广,包括我国以及中亚和东亚的广大地区。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多把此书列入地理书范畴是有道理的。东汉明帝时,命王景修汴渠,曾赐以《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也是将它看作地理书的。 ☚ 历史地理 汉书地理志 ☛ 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共18卷,31000多字,分《山经》 5卷、《海经》 13卷。其中 《海经》最有价值,保存的神话资料最多。作者不详,写作时代也无定论。可能不是一时之作,也不成于一人之手,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增补,也有疏漏和错讹,所以,又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 ☚ 列子 太平广记 ☛ 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全书十八篇,3万余字。各篇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十四篇为战国时作品。内容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海经》中《海内经》4篇为西汉初年作品。所载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神话等均有参考价值。主张方志为地理书说者,以之与《禹贡》并提为方志渊源所自;方志多源说者亦视为后世方志渊源之一。 山海经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对后世文学也有不小影响。全书十八卷,非一人一时之作,约在西汉刘秀(歆)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晋代郭璞始为作注,有明刻本(《四部丛刊》影印)。又有清人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山海经/山海经注/山海经广注/山海经笺疏/山海经校注 ☚ 韩非子选 山海经 ☛ 山海经 《山海经》旧称夏禹或伯益撰,不可信。约出于周秦间人记述。今本18卷,分为山经6卷,海经13卷。内容多载古代山川、道里、部族、物产、医药、宗教等,其中保存有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其文荒诞奇伟,具有浓厚神怪色彩,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很大。其注以晋郭璞注最早,有《四部丛刊》本。 ☚ 山海经 山海经注 ☛ 山海经shān hǎi jīng《本草纲目》水部第1卷甘露(85)。地理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十四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 (详见 《尔雅注疏》)注。旧说此书是唐虞之际,夏禹、伯益所作,不可信。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至汉代由多人写成,非一人一时之作。全书共十八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 《南山经》 至 《中山经》五篇,合称《五藏山经》,简称《山经》。第二部分,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各四篇及《大荒经》以下五篇,共十三篇,简称《海经》,总称《山海经》。全书三万一千多字,内容包罗万象,宏富庞杂,如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宗教、民俗、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地质、水利考古,人类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等,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文化地理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鲸、禹治水》以及女娲、刑天、共工等重要神话都见于此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神话的总集。正因为此书内容繁富庞杂,且又 “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郭璞《山海经叙》)后人对它的性质众说纷纭。早在汉代,《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 《七略》把它列在数术略的形法类;《隋书·经籍志》发现这种分类不妥,因此书多述山川地理,又把它改在史部的地理类;到《宋史·艺文志》,又改列它在子部的五行类;至清修《四库全书》时,认为它“侈谈神怪”,“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耳。”这种说法与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称《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之意相吻合。现代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山海经》自然无疑是我国古代记述神话故事书籍的鼻祖。所以列之于小说类还是较列之于形法、地理等类较为适宜。因此,《山海经》是一部神话与各种文化历史、科学知识杂糅的具有多学科性质的书籍。《山海经》的传本甚多,除各种单行本外,收入丛书者有《道藏》本、《古今逸史》本、《四库全书》本、《格致丛书》本、《二十二子》本、《百子全书》本、《秘书二十一种》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龙溪精舍丛书》本等等。郭璞后的校注者,明清时有杨慎、王崇庆、王念孙、何焯、吴任臣、毕沅、郝懿行等。郝氏 《山海经笺疏》最佳。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诸家之长而又时有发明。 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著作。作者、著作时代不详. 一般认为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有所增补。共十八篇,计分《山经》五篇和《海经》十三篇两大类。主要内容是记录古代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状况,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族、民俗、神话等均有参考价值。但其中也有不少怪诞之说,引用须加考证。晋郭璞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和《山海经校译》。 ☚ 土耳其国立文件馆 山顶洞人 ☛ 山海经 山海经古代地理杂史,原书卷首称夏禹、伯益所作,不可信。今人认为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小部分作于西汉初年。《汉书·艺文志》记其13篇,今本18篇,分山经5篇,海经13篇。内容包括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药、巫术、原始风俗等多方面,间记古代神话传说尤多。是研究先秦至汉初关中地理、民俗人情及其与周边交往的重要文献资料,晋代郭璞为其作注,今人据清代毕沅校正本标点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校注本。 ☚ 汉州郡县吏制考 三秦记 ☛ 山海经 《山海经》记载中国上古地理的著作。相传为禹和伯益所记。实际上非出一时一人之手。约成书于战国时代。亦有西汉羼入者。共18卷,31000字。文字跌宕, 内容瑰奇, 在古代典籍中具有独特风格。主要记载民间传说的各地山川、物产(动物、植物、矿产、药物等)、民俗、历史等。是研究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典籍, 可用以稽考上古时代经济地理。它所保存的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提供了研究原始社会各部落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历史源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晋郭璞为之作注。其后考释者有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 左传 吕氏春秋 ☛ 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经济地理著作。全书分《山经》5篇,《海经》13篇。作者不详,其年代亦无定论。传说为禹、伯益所记。近代多数学者认为,非出于一人一时之作,其中战国时作品有14篇,《海内经》4篇产生于西汉初年。主要记述传说中的各地山川物产,举凡地理、历史、矿藏、动物、植物、药物、民族等都有涉及。所载矿产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矿业文献。 ☚ 著作 考工记 ☛ 山海经shan hai jing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a book of folk geography and mythology in ancient China 《山海经》shan hai jing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Unknown 《山海经》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a work of folk geography in ancient China 山海经书名。撰者不详。今本有十八篇。为战国及西汉初年作品。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原始风俗等,富于想象,参杂怪异,保有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资料甚多。晋有郭璞注和图赞。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等。 山海经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书籍之一,既可视之为历史地理著作,也可视为神话故事集。全书十八卷,三万一千多字,内容极富于幻想和神奇,涉及山川地理,金玉矿产,奇鸟异兽,民族风情以及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此书的作者和写作时间都不能确定,但至迟在西汉时已成书。因为司马迁曾读过此书。古代有许多人为《山海经》作注。其中清郝懿行的《山海经笺注》是较好的注本。现代作家袁珂的《山海经校注》是目前最好的阅读本。原书有插图,后在传抄中遗佚。(参考图159)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