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朝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朝官 中朝官又称内朝官。对出入禁中、与闻国政的皇帝亲信侍从人员的统称。西汉自武帝起,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便宠信近臣侍从,为其加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左右曹、诸吏、常侍、散骑等名号,令其出入禁中,参与机务。这些加官称为内朝官。昭帝初立,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外戚辅政,明确提出由其 “治内”,由丞相 “治外”,从而使内朝与外朝之划分明朗化。自从内外朝分立后,内朝官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内朝。与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内朝的主宰。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即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 哀、平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内朝,终于酝成新莽代汉的结局。 ☚ 抚军将军 外朝官 ☛ 中朝官汉代自武帝后多指侍从皇帝左右及皇帝亲信参预决策的官员。主要有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东汉亦称中央政府的官员为中朝官。 中朝官亦称“内朝官”。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强化皇权,设中朝和外朝。外朝官包括丞相以下的正规职官;中朝官一般有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等,为皇帝近臣,参与决策。东汉初年省并中朝官,实际权力归于尚书台。 中朝官官类名。自秦至汉武帝以前,政务中枢除皇帝以外,掌握实权的就是丞相。丞相辅佐皇帝,总理政务,在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不但百官从命唯谨,就是皇帝也要对其优礼相待。汉武帝为了削夺丞相权力,加强君权,开始重用文武侍从之臣,逐渐形成了中朝官和外朝官。中朝官由皇帝直接差遣不专任行政职务,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为外朝官相对而言。《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大司马在西汉仅为“加官”,冠于将军名衔之上,以示其地位特别荣宠。武帝时的将军只领兵出征,并不参与朝廷政治,到昭帝与宣帝时代,从霍光开始,才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辅政,领尚书事,为中朝的首领,实际权力在丞相之上。臣下奏事由尚书呈皇帝时,必须通过辅政的大司马,并用正副两封,副封由领尚书事的大马司开拆,正封转奏皇帝。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于是将军亦为内朝所属。其他如常侍、侍中、散骑、诸吏等也都是“加官”称号,孟康漏举了诸曹、给事中两个名号。这些加官,多加诸列侯、将军、卿大夫、郎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至郎中等官员的头衔上。凡加有上述加官名号的,均有出入宫廷之权,经常在皇帝左右办事。其中侍中、中常侍随侍皇帝;左右曹就是分科办事的尚书;诸吏掌察举不法,散骑得随皇帝乘舆;给事中是在内廷行走之意,大臣一加此衔,就一身而兼中朝、外朝两重身份。中朝官的权力甚重,如果丞相、御史大夫一旦违法,皇帝总是交付中朝官论议,提出处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东汉时虽仍有“中朝”之名,但实权远比不上西汉的隆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