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经济建设
在山区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设方式。
经济建设转型。促进经济生态转型,生产和生活模式转型,用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政策倡导健康文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营造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鼓励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生产者因承担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的环境责任而最大限度地优化产品设计,采用高效低耗、无毒无害、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双赢、互利共生。
生态功能定位。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划定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尽快确定不同的生态功能定位,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承载力之内,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进程,使生态处于良性循环中,提高山区的生态质量。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往经济总量增长的过程,既是能耗物耗增加的过程,也是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没有扣除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的经济总量或经济总收益,是不能真实衡量经济发展成果和进步的。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体系,才能促进科学发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既定目标。
提高农民健康生活环境。启动乡村清洁工程,将人畜粪便、秸秆、生活垃圾变为肥料、燃料、饲料,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提高。通过节水、节肥、节能技术推广运用,达到净化水源、净化田园、净化家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建设好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健康水平。将对影响健康水平的补救性干预改变为预防性干预,从传统意义上的 “末端治理” 转向关系环境健康的全过程。开展重要环境污染物人群背景值调查,建立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识别和评价标准。建立环境健康基础数据库,提出阻断和降低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的技术途径和控制政策。
提高生态意识。开展生态安全的警示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安全意识。让广大人民了解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短期行为的弊端和危害,了解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努力认识并顺应自然、善待自然。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道德,让越来越多的人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