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根据山区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山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 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山区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山区流域综合治理,是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山区流域治理与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战略思想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流域治理活动的准则。流域分类治理是在对山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生态地理区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山区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模式:
❶治理与维护相结合的模式。在流域治理规划中,克服重治理轻维护的倾向,实现治理和维护并重。治理是手段,通过治理达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维护是为了实现治理的目的,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重治理轻维护,治理的成果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在实践中坚持这个原则,就有利于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
❷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是通过修堤筑坝护坡等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较快、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生物措施是在堤脚采取柳树埋干,堤坡客土栽沙棘子、紫穗槐、刺槐等,生物措施应达标,柳树埋干按成活率验收。
❸发展种植业和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流域内经济,使人民脱贫致富。山区流域内的自然地貌和生态条件适应多种经营。发展粮、油为主的种植业,以保证人口的生活基本需求。
❹治山治水和修桥修路相结合。搞好交通,让山区人民走出去,把视野和经济的拓展点转移,这对消除乱垦滥伐,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山区流域综合治理的类型。根据地理环境差异,山区流域综合治理又可分为:
❶低山区模式。低山区 (海拔>500米) 以发展林业为主,加强生态建设,增强蓄水功能和控水功能,同时发展多种经营。为加快发展林业,改造现有的低质次生林(柞木林、灌木林等),采取施肥措施,营造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林,增加郁闭度,部分耕地还林,杜绝再度毁林开荒。发展果树生产,增加经济收入;修建和维修小型水库、塘坝,增加拦蓄水量及养鱼水面,发展水产养殖生产; 利用沟岔较多、林木茂密的自然条件,开发中国林蛙资源,实行封沟养殖; 利用林间空地种植月见草、桔梗等药材,栽培食用菌类,发展多种经营。
❷丘陵台地区模式。丘陵台地区 (海拔200—500米) 建立复合生态系统,提高各类土地的利用率,在开发利用中实现综合治理。从沟谷底部到坡面中部建立农田生态区,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 分水岭以上营造针阔叶混交、乔灌结合的水土保持林,建立森林生态区; 森林生态区下部建立草地生态区,以保护自然草地为主,发展畜牧业; 在草地和农田之间建立果树生态区,以栽植果树为主营造经济林。此外,对该区进行水利工程维修、改造、配套,提高其蓄、提、引水能力; 动用农业工程措施,加强对局部地形的改造,提高蓄水保土能力。如沟头建护岸、沟坡修鱼鳞坑以及反坡梯田和沟谷建塘坝、谷坊和小型水库等,实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
❸河谷平原区模式。河谷平原区 (海拔<200米) 地处流域下部地带,自然条件好,主要应进行粮食作物大面积高产栽培,改造中低产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区内地表径流充沛,具有水产养殖和灌溉优势。由于该区河道淤塞较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可采取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完善水利工程等措施提高防洪排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