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主要科技因素定量分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主要科技因素定量分析

2.主要科技因素定量分析

影响农业发展的科技因素很多。在诸多科技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科技因素有:
(1)品种因素。50年来,青海小麦生产经历了5次大的品种更新,每一次更新都带来小麦产量的突破。第一次更换是1950年引进推广了碧玉麦、代替了六月黄、大白麦等农家品种,到1952年推广新品种10.93万公顷, 亩产70.22千克, 增产20.9%。 第二次更换是1954年引进推广了甘肃96号、 南大2 419等品种, 更新了丧失抗锈性能的碧玉麦, 增产9.2%~14%, 到1957年推广新品种8.16万公顷, 占小麦面积的57%。 第三次更换是1957年引进推广了阿勃小麦, 增产12%以上, 到1973年推广面积8.2万公顷, 占当年小麦面积45%。 第四次更换是1973年以后, 先后育成青春号和高原506以及引进晋麦等品种。 到1978年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20.67万公顷。1985年后, 先后育成青春533、 高原602等小麦新品种, 青海小麦进入了第五次更新换代时期。 每次品种更新, 一般增产小麦10%~30%。 在小麦品种更换的同时, 其他作物品种也发生了变化。 肚里黄、 昆仑号、北青号青稞; 青海3号、9号蚕豆; 草原3号、7号、224号豌豆; 高原号、下寨65、青薯168马铃薯;奥罗、 托尔、 门油号、青油号双低与杂交油菜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替代了大部分低产品种。 到1997年, 全省良种推广面积40多万公顷, 良种覆盖率达到82%。
(2) 肥料因素。 调整化肥品种结构和改进施肥技术, 是青海种植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青海肥料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4个阶段: 50年代是引进试验阶段, 1952年开始使用化肥。 60年代进入示范推广阶段, 以化肥应用为重点的试验示范, 打开了应用推广的新局面。 70年代为配比使用阶段, 相继进行了绿肥、化肥品种与使用比例搭配研究。 80年代后为配方施肥阶段, 通过配方施肥研究, 提出了氮、 磷、 钾的适期、适量、 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使粮食作物平均亩增产25千克, 油料亩增产23千克。 据1949—1985年37年的试验分析,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达到35%左右。
(3) 栽培管护因素。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单复因子试验、综合栽培研究、 高产栽培研究、模式栽培研究等, 逐步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青海作物栽培研究从50年代初开始, 提出了旱地伏耕、 秋耕、 纳雨蓄墒、 冬春碾耱保墒、合理轮作、培肥地力和水地冬灌、条播等主要耕作栽培技术。 1964—1982年重点推广了春小麦和油菜。 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在全省开展大面积丰产方活动。 到1977年, 全省有2000多公顷小麦亩产超千斤。 1983—1993年开展了灌区春小麦中低产田生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通过采用综合栽培措施, 使中低产田在亩产200~300千克的基础上,每亩增产100千克。 在旱作区开展了中高位浅山小麦亩产200~250千克栽培技术研究, 获得了成果。 蚕豆生产上开展大面积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采用统计回归数学模型, 优选的栽培技术规范, 比常规栽培平均增产25%。 1994年后重点推广了间套复种技术,研究推广了小麦—玉米带状种植, 蚕豆、 马铃薯带状种植, 马铃薯地膜覆盖, 分层施肥, 旱作沟播, 蚕豆点播等先进实用技术。小麦、玉米间作套种最高亩产突破1 000千克, 蚕豆间作马铃薯, 平均亩增产100千克。
(4) 植保因素。 病虫草危害, 一般年份造成粮食损失5万~7万吨。 70年代推广化学除草技术, 80年代开展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 到1997年, 全省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达到2万多公顷, 亩增产鲜薯600~800千克。 多年推广应用燕麦畏等除草剂, 除草效果在85%左右, 增产15%~20%。 1997年,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达到53万多公顷, 挽回损失20%~30%。

☚ 1.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林业技术推广 ☛
000264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