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产业结构
山区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也就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各种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山区经济中各产业部门的构成、相互之间的联系及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山区产业结构的现状。我国山区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已朝着合理化的方向迈出了较大步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变动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建立具有山区特色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山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使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只有在各产业协调发展,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达到合理时,经济效益才得以提高,经济发展方能实现,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就可以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如果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也就隐含存在大量的资源低效率利用,经济效益低下,从而经济就失去其应有的基础。
山区产业结构的支柱产业体系。在山区产业结构中,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构建劳动技术密集型支柱农业产业体系。人多地少、环境恶劣、可耕地面积稀缺是山区农村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是山区农村农业政策选择的基本出发点。粮食产业用地多而容纳劳动力极少,在人多地少的山区,农业是一种劣势产业; 茶叶、药材、水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能够密集地利用劳动力要素,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从山区农村比较优势看,其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丰富及劳动力富足,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宜以食品、药品、茶叶加工等轻工业为其支柱产业体系。
山区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发展。在山区产业结构中,要培植特色经济产业,壮大规模经济,加快山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产业是指其产品或服务更能满足某种独特的市场需求,实现了相当规模的产业化生产经营,具有相对优势的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形成了综合性、融通性、边缘性和交叉性的区域产业群体。
山区产业结构中的乡镇企业发展。在山区产业结构中,要创新山区农村产业生产和组织结构,集中力量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我国山区农村产业生产和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能力。作为农村企业的主体,山区中乡镇企业的开拓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乡镇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在财政、税收、信贷、外贸等方面的政策给予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公平的待遇; 同时,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依靠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在发展经济产业的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借智发展的办法,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 “联姻”,引进先进科研成果和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和企业管理创新,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