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山东快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近代说唱文学之一种。始兴于晚清,发源于山东。属半说半唱韵诵体。句式灵活,长短不拘,多用韵文,间有说白。用山东方音诵说,辙口多用江洋、一七等,气势豪壮,音量宽宏。语言清新诙谐,朴实粗犷,时而穿插笑料,并配以一对铜制鸳鸯板伴奏击节,富于地方色彩。结构紧凑严密,戏剧性较浓,并有较强艺术魅力。

☚ 四川清音   数来宝 ☛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曲艺的一种。因以山东方言演说而得名。又称“武老二”,最初的传统段子多以说武松的故事居多,演员也称“说武老二的”。由一人表演,手执两片铜板(也有用竹板的)击节,节奏较快。句式基本为七言,间有说白。配有表演动作,讲究“手眼身步”技巧。艺术手法也讲究“包袱”、“扣子”的运用。曲目有书帽、长书、单段三种。长书多说英雄人物故事,单段多为幽默讽刺小品。大都情节生动,语言明快风趣。

☚ 山的传说   山东琴书 ☛

山东快书

民间说唱曲种形式。因早期专说梁山泊英雄武松故事,又名“武老二”。演员亦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历史上它还曾用竹板击节,被称为“竹板快书”。又有“滑稽快书”之名。1951年著名艺人高元钧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定名为“山东快书”。它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衮州一带,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各地,并形成以“俏口”、“贯口”见长的杨立德与以注意刻画人物、表演生动风趣见长的高元钧两大流派。表演时取站唱形式,用铜片击节,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动作幅度较大。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之分。著名书目作品有《武松传》(含《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等12个回目)、《鲁达除霸》、《马家店》以及现代书目《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一车高粱米》、《抓俘虏》、《李三宝比武》等。

山东快书shān dōng kuài shū

一种曲艺。1958年《新知识词典》:“山东快书: 是曲艺的一种形式,可能最早流传于山东地带,因而得名。最先它主要是演唱武松的英雄事迹,所以也称‘武老二’。又因它最合适表现一些喜剧性的东西,或称‘滑稽快书’。”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快板类曲艺。产生于山东省鲁中南和鲁西南地区。其起源,一说创始于清咸丰年间,吸收“捽缰腔”,并以梨花大鼓的梨花片为击节乐器,形成山东快书的前身“武老二”; 一说在山东落子说唱武松故事的传统节目基础上演变而成,以落子的竹板为击节乐器。自清代末年以来,传至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由于以说武松故事为主,因此,演员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由于曾用竹板击节,因而又叫“竹板快书”。20世纪30年代前后,著名演员高元钧登上舞台演唱,曾叫作“滑稽快书”; 1951年他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一般有“书帽”和“正书”两部分。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一韵到底,中间穿插一些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演唱时,艺人手执梨花片 (鸳鸯板) 击节,开始用速度较慢的“春云板”交待故事人物,然后速度加快,用“流水板”叙述故事发展,最后用急速的“连珠板”描述矛盾尖锐时的人物行动,并在高潮中结束。风格豪壮,适合演英雄故事,既紧张热烈,又幽默风趣。

☚ 流口辙   三句半 ☛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来源于山东大鼓的“摔缰腔”,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初期,艺人们在农村乡镇演出,后来又扩大到城市,著名表演艺术家高元钧师承戚永立从30年代起,致力于山东快书的改革,并借鉴相声、京剧等艺术的表现技巧,把它提高到新水平。演出形式极为简单。演员一人,手持“鸳鸯板”击节站唱。书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合辙押韵,间以说白,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明快风趣,富有动作性,善于摹拟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音容笑貌,尤其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随着山东快书的不断发展,新的流派也在产生,善于从现代生活中提炼素材,颇受观众欢迎。

☚ 三句半   太平鼓 ☛

山东快书

曲艺曲种。产生于山东临清、济宁、兖州一带,流行于山东、华北及东北各地。据说在19世纪中叶(清道光、咸丰年间)即已形成。以说武松故事为主,正书之外一些风趣的小段子叫作“书帽”。20世纪30年代前后,著名演员高元钧演唱时曾叫作“滑稽快书”,1951年他录制《鲁达除霸》时定名为“山东快书”。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以说白。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节奏较快。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早期传说梁山泊武松故事,故又名“武老二”。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一带,流行于山东、东北各地,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一人击竹板或用两块铜板相互击打作伴奏,说唱节奏较快。唱词基本是七字句,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三类。传统曲目有《武松传》、《鲁达除霸》等。在山东民间流传极广,很多人都能说上一段,有的还能“现编现卖”。

☚ 潍坊风筝   山东秧歌 ☛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我国北方有影响的曲种。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一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形成初期,艺人们在农村乡镇演出。后逐渐传入城市,扩大了它的影响。山东快书是韵诵体的演唱艺术。书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合辙押韵,间以说白。山东快书的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语言明快风趣,富有动作性,并善于摹拟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语言笑貌,尤其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表演者一人,手持两块铜板击节说唱,动作幅度较大。山东快书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三类。单段、长书是正书,这些正书之外的小段子书帽也多是有头有尾的小故事。

☚ 锣鼓书   东北大鼓 ☛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俗称“武老二”,亦曾有 “唱大个子的”、滑稽快书、竹板快书等名称。1949年定名为山东快书。其源流有几种说法,较为可靠的是1957年周同宾、傅永昌等老艺人所说: 清道光六年(1826年)一伙落第举子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根据当地流行的武松故事编成《武松传》唱词。其中,李长清传艺于傅汉章,清道光十九年傅首演于阜林门会。以后傅传艺于师弟赵震,二人再收徒传艺,逐渐形成三支流传下来。当代有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 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 于传宾独创的竹板快书世称“于派”。山东快书为韵诵体,站唱形式,吟诵唱词、间以说白,其唱法系由山东大鼓老北口(捽疆腔) 化出,击节乐器 梨花片(即鸳鸯板)亦来自山东大鼓。其演出形式简单灵活,语言朴实,早期以撂地演出为主 ,但为了吸引听众也掺杂了一些荤口,40年代初期高元钧率先进行改革,删去荤口,创立了刚健、质朴、幽默的风格; 杨(立德)派则以俏口、贯口自成一家。快书主要传统书目如长篇 《武松传》,现在书目影响较大的有《一车高粱米》、《李三宝比武》等。

☚ 山东渔鼓   四川清音 ☛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兖州一带,约有二百年历史。早期专说武松故事,故又名“武老二”。站唱形式,初以瓦、竹片打节拍,今多用铜板梨花片击节,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以七字韵文为主,穿插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演员表情动作夸张,口齿爽利,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著名演员高元钧(1916——1992)对山东快书的剧目、语言和表演艺术都作了很大改革,以其表演感情真挚,口风甜脆,夸张幽默等特色,臻成“高派”,代表曲目有《武松传》、《鲁达除霸》、《一车高粱米》等。

☚ 吕剧   节庆集会活动 ☛

山东快书

曲艺曲种之一。源于山东,流行于山东、华北和东北一带。表演者手持铜板说唱。节奏明快,生动压韵。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早先专说梁山泊英雄故事,后来题材较广泛。

山东快书

曲艺曲种。产生于山东西南地区,属于韵诵体的一种曲艺形式。演唱者左手执1幅半月形的铜板击节伴奏,声音清脆悦耳,以快节奏贯口说为主,基本式为“二二三”的7字句,朗朗上口,明快有力。主要技巧是“扣子”,意近悬念,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刻画人物。其语言极具山东韵味,精炼、形象、生动,又要有笑料(包袱儿)。山东快书有百年传统,名家辈出。早期有赵震、卢同文、卢同武、咸永立等。至今已发展为不同的艺术流派。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火爆、鲜明、滑稽;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注重吐词,善说“俏口、贯口”,俏皮、细腻。另外尚有崭露头角的“新派”,在继承山东快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广泛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新形象为其特点,代表人物有刘司昌、陈增智、赵连甲等。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曲艺曲种。清末道光、咸丰年间产生于鲁中、鲁西农村。因其主要书目为《武松传》,武松行二,故俗称“唱武老二的”。又因其伴奏乐器与演唱风格特点的不同、亦名“竹板快书”或“滑稽快书”。1949年初高元钧在上海演出,文艺界依其源流、语言、代表性书目内容诸特点,始定名为“山东快书”。其师承关系,多数认为茌平李长清为《武松传》原作者之一,传其表弟傅汉章。傅借鉴山东大鼓老北口(即老牛大捽缰调)质朴腔调,创韵诵体唱法,道光十九年(1839年)首演于曲阜林门会。后傅汉章传艺于师弟赵震(兖州人),赵传吴鸿钧,吴传马玉恒;赵又与卢同武传戚永立,戚授徒高元钧等,为重要一支。傅汉章授徒魏玉河,再传为卢同文、户同武、杨凤山,杨立德(杨凤山之子)继之,为另一重要支脉。山东快书以韵诵为主,间有说白,长于叙事,风格粗犷明快,朴质风趣。当代主要艺术流派有: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注重人物刻划,表演风趣生动;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擅长俏口,语言幽默;以于传宾为代表的“于派”,以四页竹板伴奏,演唱有气势,主要流行于农村。山东快书植根于民间,传统书目《武松传》,《大闹马家店》等,富有人民性。抗日战争时期,杨星华编演的《大战岱崮山》、《智取袁家城子》等快书,唱遍整个根据地。抗美援朝期间又出现《一车高梁米》、《三只鸡》等优秀作品。其后又有反映部队生活的佳作《李三宝比武》等。演员人材辈出,影响遍及全国。

☚ 山东戏剧   山东评书 ☛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曲艺曲种。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各地。来源于山东大鼓的“摔缰腔”,据说是在山东落子说唱武松故事的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初期,艺人们在农村乡镇演出,后来又扩大到城市,著名表演艺术家高元钧师承戚永立从30年代起,致力于山东快书的改革,并借鉴相声、京剧等艺术的表现技巧,把它提高到新水平。演出形式极为简单,演员一人,手持“鸳鸯板”击节站唱。书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合辙押韵,间以说白,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明快风趣,富有动作性,善于摹拟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语言笑貌,尤其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它在革命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编演过宣传抗日内容的《智取袁家城子》等,在抗美援朝时期编演过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抓俘虏》、《侦察兵》等,现代题材中反映部队生活的居多。随着山东快书的不断发展,新的流派也在产生,善于从现代生活中提炼素材,颇受观众欢迎。

☚ 大调曲子   上海说唱 ☛

山东快书shan dong kuai shu

Shandong clapper ballad

山东快书

Shandong clapper ballad;story telling in Shandong dialec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