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尔
尼科尔(Nicolle,C. J. H. 1866~1936),法国流行病学家,因发现体虱是传播斑疹伤寒的媒介,获192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尼科尔生于鲁昂的一位医生家庭。在当地的一所医科学校学习了三年以后,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并在巴斯德研究所完成《关于软性下疳的研究》博士论文,于1893年获博士学位。他回到鲁昂参加当地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兼任细菌学研究室主任。1903年被任命为北非突尼斯的巴斯德研究所所长。
尼科尔早期研究癌症,在鲁昂期间研究过白喉抗血清的制备。他在北非的工作使该地的巴斯德研究所成为世界著名的细菌学研究和生物制品生产中心。
当时,突尼斯流行斑疹伤寒,病死率高达50~60%。由于无法控制其流行,一般医学家将其与麻疹和流感并列,认为该病是通过直接接触、灰尘和飞沫传播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昆虫在传播疾病方面的作用逐渐获得阐明,有人开始怀疑斑疹伤寒可能为昆虫传播。但是这一假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未获得证实。
尼科尔偕其助手深入病家访问,检查卧具和脏衣,两名助手前后染疫而死。尼科尔改向医院进行调查,他从病人在候诊室等待时观察起,直至病人脱衣、洗澡洗头、穿上医院的衣服为止。他发现,有传播该病危险性的斑疹伤寒病人,经过这样处理后,住入一般病房,对别人就没有任何威胁了。他认为,传播因素存在于洗澡和换衣服的过程中。据此理论,这个传播因素应是衣虱。为了验证这一观察,他进行了动物实验。1909年将病人的血液注入弥猴,弥猴便会发病。后来又将病人身上的衣虱叮咬猴体,也能造成弥猴感染。这样,实验研究证实了他的推断。后来他改用豚鼠分离和传代斑疹伤寒病原体获得成功,从而使该病原体得以在实验室内长期保存。突尼斯行政当局接受了他的建议,推行灭虱措施,两年就消灭了每冬都有斑疹伤寒流行的高峰。从而他的假说为防疫实践所证实。
1928年诺贝尔奖金委员会授予尼科尔以生理学和医学奖时称:“表彰他在斑疹伤寒方面的工作。”因发现媒介昆虫而获诺贝尔奖者迄今仅罗斯(Ross,R.)与尼科尔两人。有人认为,尼科尔的发现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斑疹伤寒的危害性大为减低,这是促使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于1928年给他授奖的重要原因。后来尼科尔还弄清了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传播)的区别。尼科尔的代表著作:《传染病的转归》(1939)、《关于斑疹伤寒的实验研究》(1912)和《对斑疹伤寒的研究》(192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