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腔
戏曲声腔。形成时间不详,清中叶流行山西,并传入北京。清吴太初《燕兰小谱》载《咏西旦薛四儿》诗:“嘹呖京腔响遏空,勾音异曲不同工。”原注云:“山西勾腔,似昆曲而音宏亮,介乎京腔之间。”其特点既激越遒劲、响遏行云,又低回荡扬、音韵绕梁。清道光年间,流行北京的一脉衰落。清张际亮《金台残泪记》诗云:“雁门山上雁初飞,萧瑟勾音怨落晖。唱断秋风同法曲,小丛何处泪沾衣。”原注云:“今山西旦色少佳者,所谓勾腔亦稀矣。”至于勾腔渊源,一说与西秦腔有关。柳子戏以其为主要曲调。或云今河南大弦戏中的勾儿腔为其遗响,用笛子伴奏,旋律近似吹腔。云南滇剧四平调中也有名勾腔的曲调,其下句末尾必须勾两字重复演唱。近年台湾有人据闽南方言“勾”、“高”谐音,提出勾腔或即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