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勾践灭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勾践灭吴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2〕,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3〕,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4〕。”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5〕,冬则资絺〔6〕,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7〕。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8〕。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9〕?”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10〕,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11〕。 曰〔12〕:“寡君勾践乏无所使〔13〕,使其下臣种〔14〕,不敢彻声闻于天王〔15〕,私于下执事曰〔16〕: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17〕,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18〕,请勾践女女于王〔19〕,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20〕。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21〕!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22〕,系妻孥〔23〕,沈金玉于江〔24〕,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25〕,乃必有偶〔26〕,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27〕,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28〕?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29〕,其孰利乎〔30〕?”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31〕,子胥谏曰〔32〕:“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33〕。三江环之〔34〕,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35〕。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36〕,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37〕。”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38〕,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39〕。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40〕。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4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42〕。”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43〕,宦士三百人于吴〔44〕,其身亲为夫差前马〔45〕。 勾践之地,南至于勾无〔46〕,北至于御儿〔47〕,东至于鄞〔48〕,西至于姑蔑〔49〕,广运百里〔50〕。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51〕,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52〕。”令壮者无取老妇〔53〕,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54〕,公令毉守之〔55〕,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56〕,生二人公与之饩〔57〕。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58〕;支子死〔59〕,三月释其政,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60〕。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61〕,纳宦其子〔62〕。其达士〔63〕,絜其居〔64〕,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65〕。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66〕。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67〕,国之孺子之游者〔68〕,无不𫘪也〔69〕,无不歠也〔70〕,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7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72〕,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73〕,今越国亦节矣〔74〕,请报之〔75〕。”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76〕!请姑无庸战〔77〕。”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78〕,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79〕。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80〕,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81〕,欲其旅进旅退〔82〕。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83〕;进不用命〔84〕,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85〕,国人皆劝〔86〕。父勉其子〔87〕,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88〕!”是故败吴于囿〔89〕,又败之于没〔90〕,又郊败之〔91〕。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92〕;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93〕,吾与君为二君乎〔94〕!”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95〕,君若不忘周室〔96〕,而为敝邑宸宇〔97〕,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98〕,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99〕。”遂灭吴。 〔1〕《国语》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共二十篇,计七万多字,记言多于记事,成书时代当与《左传》相近。本文选自《国语·越语上》,据中华书局《国语集解》本。题目是另拟的。春秋后期吴越两个大国的乘势崛起及其相互间的争霸斗争,是当时广有影响的大事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本篇所述越王勾践在暂时失利的情况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一举灭吴,就是一段著名的历史故事,至今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借鉴。 〔2〕勾践:越王允常之子,前496—前465年在位。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在夫椒战败,退保会稽。栖:居住,停留。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3〕昆弟:兄弟。国子姓:指国中百姓。子姓:犹子民,即百姓。 〔4〕共知:共同掌管。 〔5〕贾(gu)人:商人。资:积蓄,储备。皮:指御寒的皮衣之类。 〔6〕絺(chi):细葛布,做夏衣用。 〔7〕乏:匮乏,缺少。 〔8〕“夫虽无”三句:虽无外患,但文臣和武将,不能不注意培养、选择。四方之忧,指外部敌人的侵扰。爪牙之土,指可供驱遣的武勇将士。 〔9〕无乃后乎:恐怕太晚了吧? 〔10〕子大夫:对文种的敬称。子:您。 〔11〕行成:进行议和。 〔12〕曰:表示其下的一段文字是文种对夫差说的话。“曰”的主语是文种。 〔13〕乏无所使:缺少人材,无可供派遣的人。 〔14〕下臣:犹所谓“小臣”,文种的谦称。 〔15〕“不敢”句:意思是不敢直接把话讲给您听。彻:直达。天王:指夫差。 〔16〕下执事:指吴王下面管事的臣。 〔17〕师徒:指军队。辱君:这里有屈驾前来的意思,指吴国对越国的进攻。 〔18〕赂君之辱:意思是以礼物答谢吴王的屈驾光临。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 〔19〕“请勾践”句:请允许把勾践的女儿充作吴王的女奴。第二个“女”字读去声,作动词用,充当女奴的意思。下两句同此。 〔20〕毕从:全部随同奉献。 〔21〕左右:随意处置的意思。 〔22〕焚宗庙:焚毁越国的祖庙。按此句连同以下几句是表示,如果求和不成,越国将作拼死的战斗。 〔23〕系妻孥(nu):捆缚妻子儿女。 〔24〕“沈金玉”句:将金玉沉入江中,不让吴国得到越国的珠玉。 〔25〕致死:效死,即拼命。 〔26〕乃必有偶:意思是人人拼死而战,一人必抵两人之用。偶:两个。 〔27〕事君:侍候您。有意婉转的措辞,实际是说与夫差作战。 〔28〕“无乃”句:意思说若是越国决死而战,岂不就使得您所爱的越国之民众、财货受到损失了吗?按:这也是表面讨好夫差而实际有所威胁的话。 〔29〕“与其”二句:与其杀掉这些人(指越人),还不如得到这个国家(指越国)啊。 〔30〕其:指上述两种做法。孰利乎:哪样做更有利呢? 〔31〕夫差:吴王阖闾之子,前495一前473年在位。听:指听从文种的话。成:议和。 〔32〕子胥:吴国大夫伍员的字。 〔33〕“仇雠”句:彼此仇视、敌对和争战的国家。雠,同“仇”。 〔34〕三江:指环绕着吴、越两国的长江、钱塘江和浦阳江。 〔35〕不可改于是:指吴、越这种不能并立的形势是不可改变的。 〔36〕上党之国:指北方陆居的国家。上,高。党,所,地方。 〔37〕无及:来不及。已:同“矣”。 〔38〕纳:送给。太宰嚭(pi):吴国太宰(官名),名嚭。 〔39〕服之:使其降服。 〔40〕去之:离开越国(指撤军)。 〔41〕执雠:结仇。 〔42〕更:改变,改正。 〔43〕卑事夫差:自甘卑贱地去服事夫差。 〔44〕“宦士”句:派遣三百名士人到吴国去充当臣仆。宦,指臣仆。 〔45〕其身:指勾践本人。前马:在马前开道的人。 〔46〕勾无:山名,在今浙江诸暨以南。多本作“句无”,“句”同“勾”。 〔47〕御儿:地名,在今浙江嘉兴。 〔48〕鄞(yin):今浙江鄞县。 〔49〕姑蔑:地名,在今浙江龙游县以北。 〔50〕广运:指越国疆域。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51〕致:招致,招集。 〔52〕帅:率领。二三子:意思是你们这些人。蕃:繁殖。指增殖人口。 〔53〕取:同“娶”。 〔54〕免:同“娩”,分娩。 〔55〕毉:同“医”。守之:指守护妇人生产。 〔56〕母:指乳母。 〔57〕饩(xi):食物。 〔58〕“当室者”二句:嫡子死了,免其父三年赋役。当室者,承家人,指嫡子。政,通“征”,指赋役等。 〔59〕支子:庶子。 〔60〕如其子:就像对待嫡子一样。 〔61〕疹(chen):通“疢”,一种热病,“疾疹”泛指一般病疾。贫病:贫困的意思。 〔62〕纳宦其子:意思是把他们的儿子纳入官府,加以教养、供给口粮。 〔63〕达士:有名望的人。 〔64〕絜其居:帮他们把住房收拾得很干净。絜:同“洁”。 〔65〕摩厉:同“磨砺”,有教导、劝勉的意思。义:指正当的道理。 〔66〕庙礼之:在宗庙中接待。意思是禀告祖先,以示隆重。 〔67〕稻与脂:稻米与肉类。行:指到各处巡行。 〔68〕孺子之游者:年轻人中的流浪者。孺子,原指未成年者,这里泛指年轻人。游者,流浪无归的人。 〔69〕𫘪(bu):通“哺”,给东西吃。 〔70〕歠(chuo):给水喝。 〔71〕其身:指勾践自己。按以下两句写勾践及其妻子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 〔72〕不收于国:不向国人收赋税。 〔73〕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我们国君在诸侯国面前蒙受耻辱。 〔74〕节:有节度。指社会各方面已有正常秩序。 〔75〕报之:指向吴国复仇。报:报复,报仇。 〔76〕“如寡人者”句:像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耻辱呢。是表面自谦的话。 〔77〕姑:暂且。无庸:不用。 〔78〕四封:四境。封:疆界。 〔79〕志行:志向行为。少耻:指缺乏羞耻之心。 〔80〕“今夫差”句:穿着水犀皮所制战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是说夫差兵多,装备也好。水犀,犀牛之一种,皮可制甲。亿,古代十万。有,又。 〔81〕匹夫之勇:不用智谋,仅凭个人勇气。 〔82〕旅进旅退:一同进一同退。旅:俱。 〔83〕常赏:定赏。国家规定的赏赐。下文“常刑”之“常”,义仿此。 〔84〕用命:遵从命令。 〔85〕果行:竟行,指终于出兵伐吴。 〔86〕劝:互相勉励。 〔87〕勉:劝勉,鼓励。 〔88〕“孰是”二句:这样的国君啊,谁能不拚死为他效劳呢! 〔89〕囿:水名,即笠泽,在今太湖一带。 〔90〕没:吴国地名,所在处不详。 〔91〕郊败之:败之于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的郊外。 〔92〕不受命:指没有按天命行事。 〔93〕达:遣送。王:指夫差。甬、句东:也称甬东,即今浙江定海东北的海岛。 〔94〕“吾与君”句:我和你就像两个国君一样,如何? 〔95〕礼先壹饭矣:从礼节上说已对你先有过一点恩惠了。指以前曾准许越国讲和。壹饭,形容小的恩惠。 〔96〕不忘周室:意思是看在周王室的份上。按吴王与周王同是姬姓,为同 宗。 〔97〕敝邑:指吴国。宸宇:屋边簷下,引申有庇护、照顾的意思。 〔98〕残:毁坏。社稷:祭土神、谷神处,立国的象征和标志。 〔99〕其次也:意思是请居住到吴国来吧!次,舍,进驻。 《国语》一书以记言为主,叙事往往不如《左传》生动,但本篇却能借助对话显示不同人物特征,表现人物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冲突,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字本身也较浅明流畅。 勾践灭吴 题解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子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生威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敝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译文 越王勾践驻军于会稽山上,于是他向三军传令号召说:“凡是我的父老、兄弟和众百姓,有能帮助我出主意击退吴国军队的,我和他共同主持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越王,说:“我听说,商人在夏天就囤积皮货,在冬天就收集夏布,在旱季就准备船只,在雨季就准备好车辆,以备急需啊!一个国家即使平时没有邻国的侵扰,但足智多谋的臣子和勇敢善战的将士,却不能不培养和选拔。好比蓑衣笠帽,雨季到了,一定要寻出来用。现在您已退驻会稽山上,然后才访求谋臣,不是太迟吗?”勾践说:“如果能听到大夫您的高见,有什么迟呢?”于是握着文种的手,跟他商量国家大事。 勾践于是就派文种向吴国求和,说道:“我们国君勾践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遣,只好派他的小臣文种前来,文种不敢高声把意见告诉给您,只好告诉您手下办事人员代为转达:‘敝国的军队已不值得您屈驾来讨伐了,勾践愿把他的金玉、子女奉献给您,以酬谢您的辱临。请以勾践之女,作为吴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之士的婢妾,越国的宝器也随同带来全部献给吴国。敝国国君率领全国军队跟随吴军,一切听凭您的指挥。如果您认为越国的罪行不是可赦免的,那么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女儿缚在一起,将金银玉帛沉入大江,同时我们的五千战士,将为国拼死而战,这样,伤亡的必然增倍。倘您准许和好,那这一万人就可以伺候您了。如果作战,难免损伤您的亲爱的将士吧?与其损伤两国众多的将士,何如获得越国呢?二者相较,哪样有利呢?” 夫差将要听从文种的意见而跟越国讲和。伍子胥劝谏说:“不行!吴国和越国,是互相仇视、互相敌对、互相征伐的国家。长江、吴淞江、钱塘江三条江水把两国环抱在中间,两国人民无法迁移外逃,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形势将是不可改变的了。我听说,住惯陆地的人住陆地,住惯水乡的人住水乡。中原那些国家,我们攻打而战胜它们,却不习惯居住他们的地方,不习惯乘他们的车辆。而越国呢,我们打胜它,却住得惯它的地方,会使用它的船。这是取得越国的好处,不能失去机会啊,您一定要消灭它。失去这个有利时机,以后即使懊悔,也来不及了。” 越国人打扮好八个美女,把她们送给吴国太宰伯嚭,并且说:“您假使能赦免越国的罪过,将有比这更美丽的送给您。”太宰嚭对吴王说:“我伯嚭听说古代讨伐别人的国家,只要使它归顺驯服罢了,现在越国已经降服,还有什么要求呢?”夫差就跟越王讲和,领兵撤离了越国。 越国勾践向本国人民解释说:“我不知道自己力量的不足,又跟大国结了仇,使许多百姓惨死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改正!”于是,安葬死难的人,慰问受伤的人,养育活着的人,吊唁有丧事的人家,庆贺有喜事的人家,欢送迁往他方的人,欢迎来到越国的人。除去人民所厌恶的事情,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然后低声下气地服侍夫差,派遣三百名士人到吴国做臣仆,勾践亲自充当夫差的马前开道者。 当时,勾践的领土,南到名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纵横百里。他召集国内的父母兄弟起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四方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下流一样。现在我还做不到这样,我将领导越国百姓繁殖人口。”他命令:小伙子不准娶老妇人,老年人不准娶年轻的妻子。女儿到十七岁还不嫁人,他的父母就有罪,男子到二十岁还不娶妻,他的父母有罪。将分娩的妇女要报告,官府派医生去看护孕妇。生了男孩,国家送两壶酒,一只狗;生了女孩,送两壶酒,一只猪。生三个孩子的,公家供给乳母;生两个孩子的,公家供给口粮,负担家务的长子死了,三年之中免除其徭役;其余的儿子死了,三月之中免除其徭役;勾践一定亲自前往哭泣埋葬他,如同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又命令孤儿、寡妇、患病和贫困的人,把他们的儿子送给官府抚养。那些有名望的人,官家使他们住的地方非常整洁,使他们衣服穿得漂漂亮亮,使他们的食物十分丰盛。从而与他们共同商议治国的道理。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越国的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在朝廷庙堂之上以礼接待。勾践在船上装着大米和肉类巡行各处,看到有流浪的孩子,没有不给他们吃的,没有不给他们喝的,并且一定询问姓名。不是勾践自己所种的粮食他就不吃,不是他夫人所织的布所做的衣服他就不穿,十年之内不向国民收赋税,老百姓每家都有三年的余粮。 越国的父兄请求说:“当初,夫差在诸侯各国面前侮辱我们的国君,现在越国一切都已走上轨道了,请允许我们去报仇雪耻吧。”勾践辞谢说:“从前的战争失利,不是你们的过错,而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做受了耻辱呢?姑且不可打仗。”父兄又请求说:“越国疆土之内,亲敬我们的国君,如同亲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做儿子的想报父母亲的仇,做臣子的想报国君的仇,难道还有不尽力的吗?请求再与吴国决一死战!”勾践同意了父兄的要求,就召集民众并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愁他士卒的不足,而愁的是士卒缺乏对志趣和行为的耻辱心。如今夫差拥有穿着水犀皮做甲的武士十万三千人,不担心他们对志趣和行为缺少耻辱心,却在担心士卒人数的不足。现在我将帮助上天讨伐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而希望能步调一致。前进的就想着立功受赏,退后时就先考虑到军法,这样就会得到一定的赏赐。进不听令,退不知耻,这样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勾践坚决地这样做了,全国人民都互相劝勉,父亲勉励儿子,哥哥勉励弟弟,妻子勉励丈夫,说:“谁的恩惠有像我们的君主那样的,哪能不为他拼命呢?”所以首先在囿地打败了吴国军队,接着在没地又打败了它,最后又在吴国首都的城郊打败了吴军。 夫差向勾践求和,说:“我的军队已不值得您亲自讨伐了!愿把金玉、子女献给越国以答谢您的屈驾光临。”勾践回答说:“当初上天把越国授予吴国,但是吴王不接受;现在上天又把吴国授予越国,越国难道可以不听天命,而听你的命令么?请让我把你送到甬、句以东去,我同你像两个国君一样,如何?”夫差回说:“从礼节上讲,我对你越王已经先有过小小的恩惠了。你假若不忘记吴国是周王的后裔,看在周王的情份上,把吴国作为您的一个属国,也是我的愿望啊,您如果说:‘我将摧残你的社稷,毁灭你的宗庙’。我只好请求一死,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人呢?就请你越王率军进驻吧!”于是勾践就灭掉了吴国。 赏读 本文记载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终灭吴国的经过。文章通过吴越势力的消长,说明麻痹纵敌的危险和发愤图强的重要。文中以夫差与勾践对比,生动地刻画了从失败中奋起而复仇成功的勾践形象。 文章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战略战术的正确与否,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向背。作者也赞扬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文章剪裁得当,详略适宜,详写越,略写吴;详写战前准备,略写交战情况;脉络清晰,主题突出。作者有意在关键处将吴与越,勾践与夫差作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题旨更加显豁。清浦起龙渭此文写勾践“投款能卑,结众能奋,受敌能果,无骄亢气,无驰怠气”,“笔力锐坚”。(《古文眉诠》) 《勾践灭吴》《勾践灭吴》
散文篇名。选自《国语·越语上》。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清朱彝尊《经义考》引陶望龄语:“《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周(语)》、《鲁(语)》尚矣。《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今人曲世积等《先秦史传文译释》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地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向背。”今人陈志明说:“越国转败为胜,终于灭吴,究其原因,首先是勾践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不仅在行动上与百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而且在思想上对于‘以民为本’有明确的认识……认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无敌于天下。作为君主,能够尊重民意,依靠民力,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其次,最重要的,还在于勾践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勾践在反攻复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精神,也已溶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至今还在炎黄子孙的血管里流淌。”(《古文鉴赏大辞典》)此篇叙述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故事。越国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勾践抚恤国人,卑事夫差,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招贤纳谏,依靠人民,终于灭掉了吴国。全文较突出地写出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更写出人民的积极要求报仇雪耻,象这样着重于人民方面来写,是很难得的。文章剪裁适当,脉络清楚。写吴越交战,用笔简括;写战前双方国情,则笔墨酣畅横肆,因而主题突出,文势迭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描写,使人物之间相互陪衬,如勾践求和时,看似卑躬屈膝,实乃委曲求全,深谋远虑,相比之下,夫差则显得骄奢淫佚,缺乏远见;后来夫差向勾践求和,完全是摇尾乞怜,为的是一时苟安。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则栩栩如生。另外,文中讽谏应对文辞,能够结合人物性格、身分、处境,因而语言亦富于个性化,人物性格也从中突现出来。清金圣叹盛评道:“此文凡写数十段,段段异样神采。段段读之,使人跳舞!”(《天下才子必读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