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骨双骨折
尺桡骨双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以年龄较大的少年和青壮年为多。骨折原因主要由直接暴力的打击或间接暴力的作用所致。
由直接暴力造成骨折的,两骨的骨折线常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多是横型或粉碎性骨折。
由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两骨的骨折线常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如从马上摔下或从高处坠跌手着地时,暴力从腕部传至桡骨的中部或上部,造成斜型或横型骨折后,残余的暴力又继续通过骨间膜转向尺骨,同时躯干的重力向肘部传导至尺骨,在此两种力的冲突下,使尺骨产生斜型骨折。尺骨的骨折线比桡骨的骨折线低。
跌仆时,由于躯干过度向伤侧倾斜,使前臂极度向前或向后旋转,此时来自腕部和肘部的旋转力加重了前臂的旋转度,导致桡、尺骨产生螺旋型骨折,而桡骨的骨折线比尺骨的骨折线低。四个骨折端的移位情况较复杂,尺桡骨对应的两折端成角或重叠;侧方移位;尺桡骨同侧两断端并拢;或四折端相互交叉;并可时因肌肉牵拉而发生桡骨干纵轴旋转移位。
儿童的尺桡骨干双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故骨折后的主要症状多数是向前成角畸形。
症状 前臂肿胀、疼痛,并摸到压痛点。旋转功能障碍。旋动前臂或沿纵轴碰撞,则疼痛剧增。多数病例均有重叠、成角、旋转,侧方移位,外观畸形比较明显,骨擦音和假关节亦易发现,因而较易诊断。但是,由于前臂肌肉丰满,加以伤后发生肿胀,所以对骨折端的移位方向不容易摸清楚。只有向肌间隙循摸触压,并轻轻摆动远段,方能触及。
治疗 (1) 整复: 患者坐位,臂外展,屈肘90°,在伤处及其上部,喷洒白酒后,以按压法进行按摩至疼痛消失。骨折在中部或下部则患者手掌向下,如在上部则使手掌后屈。一助手握住伤肢肘部上方,另一助手握住骨折远段的腕部及手部,沿桡尺骨轴线向相反方向拔伸。在拔伸牵引中,术者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四指相对,分别拤于尺桡骨同侧断端之骨间隙,沿间隙进行扣挤分骨。如两骨骨折线在同一水平面上而形成重叠时,宜以扩折反拨法复位,如粉碎型骨折时,宜用搓捏挤压法复位。若为尺桡两骨骨折线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且桡骨粉碎骨折,尺骨斜型骨折时,宜先以扩折反拨法将桡骨对位,然后以挤压法将尺骨对位。若为螺旋型骨折则宜用旋按法复位,简单手法是,术者握住伤肢肘上部,令助手握住腕部,然后向外30°、向内60°之间旋转摇动数次,即可复位。
(2) 固定: 整复完毕,助手须保持牵引状态,在易于移位的部位,先放置蘸酒的毡子或纱布平垫,然后用4块小夹板分别置于掌、背、桡、尺侧,上至肘下至腕,扎带3道扎缚。屈肘90°,前臂中立位,悬吊胸前。如骨折段成角,则在该部位各放一较厚的平压垫,在骨间隙放置分骨垫,在前臂掌、背侧各放置一较大的平压垫。
尺桡骨双骨折完全复位较难,所以不必强求解剖对位而反复多次地进行整复。只要达到尺桡骨间隙良好,折端没有成角,即使有轻度移位,愈合后对功能一般均无影响。在复位过程中,应注意调整固定之松紧度,并注意因分骨垫所致的压伤。
固定时间5~7周。在正常情况下,前臂能向内旋转120°,向外旋转90°。此类骨折愈合后外旋功能减弱,所以固定时应使其保持20°外旋状态。
(3)固定部的按摩: 在夹板间进行蹭摩,从指尖、手掌及掌背向夹板进行挤推按摩,肘关节屈侧作揉摩,放压垫处进行按压。两周后在肘窝部喷酒进行搓摩,在夹板上和前臂进行攥捏。解除固定后在腕关节以上,在前臂掌、背侧及桡尺侧喷洒白酒进行捋摩、搓合,牵拉按摩手指。并常用盐水(把盐煎于水内)熏洗前臂。功能锻炼在第一周可作手指伸屈及活动肩关节;骨折稳定后可作肘关节、腕关节活动; 末期可锻炼前臂之旋转和手持健身球活动手指。对于开放性骨折必须预防感染的发生。药物可投九味接骨秘药(寒水石<制>21g,朱砂6g,麝香、牛黄、熊胆各1.5g,赭石、黑云香各4.5g,炉甘石、赤石脂各6g,共研细末,日服二次,每次3~6g,白糖水送服)、六味青铜钱散,用白酒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