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华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华癸

陈华癸
陈华癸(1914— )
程见尧
《中国科苑英华录》
编写组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五)第594页
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下)第
117页

陈华癸(1914—2002)

近现代昆山陈墓(今锦溪)人。陈定保子,陈定求、陈三才侄,周如松夫。1935 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教。1936 年自费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细菌及热带病学院,并在洛桑农事试验场研究豆类和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1939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在昆明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洛氏基金研究员,从事糖降解研究。转入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实地调查云南、四川、陕西、广西、湖南豆科绿肥生产应用情况,开展紫云英共生固氮试验研究。1944 年在美国《土壤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主要依据广西农科所的接种试验,首次提出紫云英根瘤菌是一个具有专一性的独立互接种族,为紫云英根瘤菌人工接种的大面积应用奠定基础。1946 年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筹建土壤系并任系主任。次年出版教育部定的大学用书《土壤微生物学》,为中国该领域首部专著。同年转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创建农业化学系并任系主任。1952 年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创建土壤及农业化学系,任系主任,先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大代表。1978 年创建生物固氮研究室并任主任,次年任华中农学院院长。后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1980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所、武汉病毒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副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当选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湖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是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共生固氮作用、水稻土微生物与肥力的关系等研究贡献卓著。曾主编高校教材《微生物学》《土壤学》等。辑译《豆类根瘤菌的共生关系及其农业利用》。著有《陈华癸论文著作集》。

陈华癸1914~

中国土壤微生物学家。1914年1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祖藉江苏省昆山市。1935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6年赴

英国伦敦大学细菌及热带病学院学习,于193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工作,1941年至1945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系技正。1946年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筹建土壤学系,任系主任。1947年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创建农业化学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创建土壤及农业化学系,任系主任,70年代又组建农业微生物专业、共生固氮研究室、农业微生物学研究室。1979年至1983年任华中农学院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湖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土壤微生物研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豆科的根瘤菌共生固氮等都有深入研究。早在30年代初,他首先发现根毛被根瘤菌感染前,发生伸长和弯曲现象与根瘤菌分泌生长素类物质的作用有关,阐明了共生固氮有效性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共生固氮研究的另一贡献,是40年代初与他人合作,首先发现紫云英根瘤菌和紫云英结瘤共生固氮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在菌剂的生产和应用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60年代初筛选出紫云英根瘤菌的优良菌种,为中国南方迅速扩大双季稻紫云英栽培面积,提供了重要科技手段,70年代他又开展了共生结瘤固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他率先开展了夏水冬旱的水稻土中氨态、硝态氮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开拓了中国水稻土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研究新领域,并发现水稻土中有兼嫌气性硝化微生物进行亚硝化作用。从事高等农业教育以来,已培养20多名研究生及大批教学、科研人才。他的《土壤微生物学》(1957)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专著,1979年和1987年与樊庆笙共同主编的《微生物学》教材,被广泛使用,连续修订出版。先后发表过论文40多篇。

陈华癸1914~


中国现代微生物学家,中国土壤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昆山县。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36年留学英国,1939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和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工作。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土壤系系主任。1947年任武汉大学教授,创办农业化学系,任系主任。1979年任华中农学院院长至1984年。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长。曾任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陈华癸在土壤微生物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富有成果的研究工作。他在英国洛桑试验站从事研究期间,和桑顿(H.G.Thornton)关于豆科植物根瘤的无效性的发现和有效菌株与无效菌株的研究成果,首次阐明了根瘤含菌组织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与共生固氮有效性的密切关系。这一规律性认识在共生固氮体系研究中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与徐明光合作首次发现紫云英根瘤菌的专一寄主属性,为紫云英根瘤菌的农业利用奠定了基础。他对水稻田绿肥耕作制和水稻土培肥与植物营养元素生物循环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优势微生物种类起主导作用的论点。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水稻田耕层土壤中优势微生物种类的系统研究。并发现了严格厌气性亚硝酸细菌; 对紫云英根瘤菌高效菌株的选育和应用在中国南方早稻绿肥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根瘤菌在寄主细胞内的分化和存活性的研究取得了前人未有的新认识; 在生物固氮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将中国根瘤菌的研究引入分子生物学领域。
40年代后期,在中国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又为全国培养农业微生物学师资。1953年开始培养土壤微生物学研究生。造就了一批土壤科学的技术人才。他所主编的《微生物学》是农学类专业的通用教材。

陈华癸1914~

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4年1月11日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职于中央农业实验所,后历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教授、农业化学系主任,华中农学院教授、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院长;中国农学会第三届副会长,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毕生从事土壤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对豆科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有显著贡献,与樊庆笙联合主编了《微生物学》等,撰有论文数十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