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化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化成1776—1842陈化成 清朝爱国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出身行伍,以勇闻,累升把总、参将,总兵。道光十年(1830年),升福建水师提督,1840年初,调江南提督,在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 着意加强海防。选闽中亲军教练,又筹备吴淞口防务,修台铸炮,沿海塘筑堡二十六座,准备迎击英军。他亲临前沿,枕戈两年,与士兵同劳苦,深受将士钦佩。1841年8月,定海失陷,立誓保卫海防,“宁愿死于疆场”。吴淞口以东、西两炮台为犄角,参将崔吉瑞守东炮台,他亲守西炮台,派王志元守小沙背,以防敌人抄袭。1842年6月,英军进犯吴淞炮台,率军奋起抵抗,击毁敌舰三艘。敌军分兵攻破土塘,由小沙背登岸,攻陷东炮台,遂集结兵力攻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闻风逃跑,并一连三次下令撤兵,化成拒绝,誓与炮台共存亡,孤军血战,终因无援,身上七处负伤,中弹喷血而亡。炮台守军八十余人均壮烈牺牲。后乡民寻得其尸葬于嘉定。 陈化成先是,吴淞口南北两岸。南系公自将,北为牛制军。檄令太湖水师镇守,公以其师多怯弱,力阻之,不从。 五月八日,谍人来告云,西人船势将直逼。公乃登炮台,持远镜窥探,知敌船将至,饬弁将巨炮装弹药以待之。无何,遥见黑雾漫天,奔腾渐近,开炮轰击不绝。恐弹药不继,赴演武厅牛制军处接领,讵意制军不发,且传谕速退。公恐乱军心,仍令尽力攻敌。敌人亦有退意,或教其将长铁装入铜炮,向演武厅施击。牛制军正属目探视,忽当空如火龙降至,惊慌无措,即乘肩舆而逸。 公见制军已遁,回顾北岸太湖兵亦散去,西船傍北岸驶入。公知势不可为,遂具衣向北叩拜曰:“臣力竭矣!”遂服毒自尽。裨将刘国标负其尸,匿塘下芦苇中。 是役也,使北岸有勇敢之兵,主帅无畏避之举,弹药不匮,应接无亏,西船未必能逞志。乃矫矫虎臣竟至束手无策,是谁之咎欤? 《壶天录》是清代淮阴百一居士所撰的笔记文集。书名取“壶中一小天”之义,言壶天虽小,然而天人造化,万事万物之理,尽收其中。书中内容,记人则多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记事则多荒诞怪异,天道异常。偶记时事,颇见珍奇。 这里所选的《陈化成》一文,是《壶天录》里的上乘之作。这篇文章,以简要的文字记叙了发生在一八四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吴淞之战。全文挟风雷之气,发爱国之言。对杰出的民族英雄陈化成以点睛之笔着意刻画,对贪生怕死的投降派则痛加斥责,必食其肉、寝其皮而后快的义愤之情溢于言表。 首先,作者介绍了“行伍起家”“屡建奇勋”的陈化成的简历,然后以“不逾月”三字过渡,立即转入了对大战序幕的描述。而这将战未战的备战阶段,则正是作者重点着墨、匠心独到之处。其一,陈化成“与士卒同甘苦”,此句看似平常,其实意义重大。因为,唯其能够与士兵们患难与共,风雨同舟,才可以获得“攘臂一呼,应者如云集”的良好的群众基础,才可以达到“得将士心深也”的高度的指挥主动权。此乃取胜之道也。其二,吴淞口分南北两岸,此兵家所谓犄角之势,失其一隅而满盘皆输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故此陈化成力阻“多怯弱”的太湖水师去扼守北岸。然而阻止无效。此乃取败之道也。其三,两江总督牛鉴是一个胆小如鼠的卖国贼。远在英国军舰未到吴淞之前,他早已派人去向英军乞和。在英舰“奔腾渐进”,陈化成部全力出击而弹药不济时,这个无耻之徒的软蛋嘴脸就在外强中干、色厉而内荏的言行中暴露出来了。这里作者以“讵意制军不发,且传谕速退”两句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用“讵”这个反诘词,充分表达出牛鉴不给弹药的毫无道理可言,而用“且”这个含有递进意义的连接词则进一步使那个自己怕死,也不准别人抗敌的卖国贼的逻辑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主帅如斯,此乃必败之道也。 记述一场战争而首先将敌我各方面的情况加以分析介绍,使人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决定谁战胜谁的关键性因素。作者在本文中所运用的这种写作手法,正是对于《左传》之思想方式与行文风格的完善继承。在取胜之道上,陈化成部取得了击伤英舰多艘,“敌人亦有退意”的辉煌战绩;在取败之道上,“太湖兵”不堪一击,早已作鸟兽散;在必败之道上,主帅牛鉴畏敌如虎,未战已乞降,接战则欲退,及至英军炮火“如火龙降至”时,这位满清大员终于抛开了各种名缰利索的考虑而落荒逃难去了。战事的发展与前文对备战情况的交待相合,全篇首尾至此融为一体。 作者之意在褒贬。所以对于当时的具体战况并未进行过细的叙说。但是读者仍会从这篇短文中了解到吴淞之战的原委与失败的原因。在本文的最后,作者挺身而出,厉声问道:“矫矫虎臣竟至束手无策,是谁之咎欤?”此全篇点睛之语也!本来,行文至此,作者早已义愤填膺,忍无可忍。然而,在对投降卖国者之流进行无情的鞭笞之后,却突然笔锋一转,终以反问句式道出。然读来更觉深沉有力,使本文怒发冲冠、气贯长虹的爱憎之情愈发浓烈感人,发人深省。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仅有一句对话,这就是主人公陈化成在败局已定,悲愤满腔,终于以身殉国时所发出的“臣力竭矣!”的呼号。此言虽寥寥四字,但忠肠义胆跃然纸上,掷地有声。一个民族英雄、铁血男儿的高大形象岿然屹立在了读者的面前。我国历来有“言简意赅”的评语,作者真可谓深得其妙也。 陈化成·淮阴百一居士· 陈忠愍公,讳化成,籍隶闽垣,由行伍起家,缉捕洋盗,屡建奇勋,洊擢提督。道光二十年,调任江南。不逾月,沪上有西兵之乱,亲帅部兵,防堵吴淞。与士卒同甘苦,攘臂一呼,应者如云集。以其得将士心深也。先是,吴淞口南北两岸。南系公自将,北为牛制军。檄令太湖水师镇守,公以其师多怯弱,力阻之,不从。五月八日,谍人来告云,西人船势将直逼。公乃登炮台,持远镜窥探,知敌船将至,饬弁将巨炮装弹药以待之。无何,遥见黑雾漫天,奔腾渐近,开炮轰击不绝。恐弹药不继,赴演武厅牛制军处接领,讵意制军不发,且传谕速退。公恐乱军心,仍令尽力攻敌。敌人亦有退意,或教其将长铁装入铜炮,向演武厅施击。牛制军正属目探视,忽当空如火龙降至,惊慌无措,即乘肩舆而逸。公见制军已遁,回顾北岸太湖兵亦散去,西船傍北岸驶入。公知势不可为,遂具衣向北叩拜曰:“臣力竭矣!”遂服毒自尽。裨将刘国标负其尸,匿塘下芦苇中。是役也,使北岸有勇敢之兵,主帅无畏避之举,弹药不匮,应接无亏,西船未必能逞志。乃矫矫虎臣竟至束手无策,是谁之咎欤? [选自《壶天录》] 这篇短文以记实的手法,记述了吴淞口之战的始末,塑造了勇武出众、忠贞报国的“矫矫虎臣”陈化成的英雄形象,同时揭示了吴淞口战役失败的原因,抨击了临阵脱逃的投降派的罪行。 鸦片战争之后的几年里,中国打了许多败仗,其原因何在呢?是中国无人吗?不,中国有“缉捕洋盗,屡建奇勋”的将领,有一呼即应、云集而来的将士,那么,为什么仍不免战败呢?吴淞口一战回答了这个问题。 应该说,对吴淞口一战清兵是早有准备的,“沪上有西兵之乱”,陈化成“亲帅部兵,防堵吴淞”,“先是,吴淞口南北两岸。南系公自将,北方牛制军。檄令太湖水师镇守……”可见,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没有准备。 仗打起来之后,南岸设防的陈化成率部英勇善战,终使“敌人亦有退意”。但在这种情况下,设防于北岸的牛鉴,却不肯配合作战,甚至连弹药也不予接济,竟临阵“惊慌无措,即乘肩舆而逸”,也就是坐着轿子逃跑了,“北岸太湖兵亦散去”,吴淞口失守了。 正如短文分析的,“是役也,使北岸有勇敢之兵,主帅无畏避之举,弹药不匮,应接无亏,西船未必能逞志。”然而,也正是由于北岸无勇敢之兵,主帅有畏避逃跑之举,弹药匮乏,作战不配合,终使西船得逞,陈化成所属官兵皆壮烈牺牲。 “矫矫虎臣竟至束手无策,是谁之咎欤?”这是一切爱国志士的悲愤的呼声,这是对投降派罪行的愤怒斥责。 纵观全文,对当时的战况,虽未作详尽的记述,但由于抓住了战役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因而深刻地揭示了战败的原因。 短文在记述战事和揭示战败原因上是有特色的,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同样有其特色。 文章开头,便简洁地介绍了陈化成的身世:在简洁介绍的基础上,作者又通过点滴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的实录,更进一步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当陈化成见大势已去,走投无路而服毒自尽前,他“遂具衣向北叩拜曰:‘臣力竭矣!’”临死前想到的不是自己,不是家小,而是君王和国家,他那“臣力竭矣”的呼喊震撼着人们的心。一个叩拜,一声呼喊,一个细节描写,一段话语的实录,虽寥寥数字,却表现了一个忠君报国的虎臣之心,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一个国家需要忠勇的将士,国家的强盛需要内部的团结统一,这就是《陈化成》一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陈化成1776—1842清朝将领。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曾任金门总兵,福建提督。道光二十年(1840年)调任江南提督。任内期间目睹英军北犯,积极设防,得总督裕谦支持,铸铜炮,制火药,修炮台,练兵士,甚得军心。道光二十二年五月(1842年6月)英军舰侵犯吴淞,率参将周世荣坚守西炮台,后又亲自指挥督战,击伤英舰数艘。时两江总督牛鉴从宝山脱逃,东炮台失守,英军登陆,抄袭西炮台。他孤军作战,身负重伤,继续作战,直到最后壮烈牺牲。 陈化成著名抗英将领。生于1776年,行伍出身。1830年,任福建水师提督。1839年,在闽海驱逐了3艘英国军舰,不久即调任江南水师提督。他积极布置吴淞防务,建土堡26处。1842年6月16日,英军进攻吴淞,陈化成身先士卒,重创英舰多艘。但孤军无援,陈化成身受重伤,以身殉国。 陈化成1776—1842鸦片战争中的抗英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1842年6月英军进攻吴淞时战死。 陈化成1776~1842清代将领。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提督。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由福建调任江南提督。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铸铜炮,制火药,修炮台,练士兵,积极在吴淞设防。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英舰进犯吴淞口,他坚决反对两江总督牛鉴向英军求和,督部从猛烈发炮,击伤英舰多艘。牛鉴从宝山溃逃,英军登陆,从后路抄袭西炮台。成率孤军奋战,与所属官兵英勇战死。 陈化成(1776—1842) 字业章,一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早年参加缉捕东南沿海海盗战斗。1823年(清道光三年)以澎湖副将调台湾水师副将。1826年与福建水师提督许松年等围剿台湾嘉义、彰化地区农民起义。1830年由台湾镇总兵升福建水师提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任江南提督。亲抵吴淞口设防,铸大炮,修炮位,操练军队。1842年6月13日,当英国军舰30余艘进犯吴淞口时,坚决反对清两江总督牛鉴向英军求和,指挥军队击伤英舰多艘。但因牛鉴从宝山溃逃,英军得以登陆并从后路抄袭西炮台,致使陈化成陷于孤军作战的困境,战死于军中。为表彰其为国捐躯事迹,清政府于殉难处所及原籍各建专祠,并赏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化成1776—1842清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总兵、提督。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夏,率福建水师打退英军进攻,同年调江南提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铸铜炮,制火药,修炮台,练士兵,守卫吴淞。二十二年夏,英舰进犯吴淞口时,他主张抗击,反对投降派牛鉴向英军求和。六月十六日拂晓发现敌舰, 亲自督战,下令开炮,击伤英舰八艘。因牛鉴从宝山溃逃,英军登陆,从后路抄袭西炮台。他率孤军奋战,与所属官兵八十余人英勇战死。 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清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曾任金门镇总兵,福建水师提督。道光二十年(1840)擢江南提督。时年六十五岁。鸦片战争爆发后,在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修炮台、铸铜炮、制火药,与将士同甘苦,在吴淞口积极设防,筑垒二十余座。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二日,英舰进攻吴淞口,他率参将周世荣扼守西炮台。五日亲自挥旗督战,燃炮杀敌,击伤英舰八艘,致敌不敢进。时两江总督牛鉴从宝山逃脱,致东炮台失陷,英军遂登陆抄袭西炮台,他孤军血战,七处负伤,血透征袍,仍奋力搏斗,与守备韦印福、千总钱金玉等官兵八十余人英勇殉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