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题字生情法
行文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某些关键字眼,进行多方铺叙,以说明主旨。如唐代柳宗元《愚溪诗序》通篇就一“愚”字贯通成文。先叙“愚溪”之由来,又分别叙出八愚:愚邱、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愚溪。接着说明以“愚”名溪的原因:“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无以利世”,又将溪之愚与已之愚融汇在一起,最后以“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作结。此文表面以溪水不可以溉田负舟而名之为愚,实为感叹自己济世救国愿望之不遂。诚如清人李扶九所引林西仲评言:“只因胸中许多郁抑,忽寻出一个愚字,自嘲不已,无故将所居山水尽数拖入溪水中,一齐嘲杀。而且以是溪当得是嘲,己所当嘲,人莫能与,反复推驳,令人无处再寻出路。然后以溪不失为溪者代为解嘲,又以己不失其为己者,自为解嘲。转入作诗处觉溪与己同归化境。”如此,清莹透彻,可照鉴万物的溪水名“愚”,在那个美丑和智愚颠倒的社会倒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由此生发之情,落纸为“诗”,故为序。全篇均是扣题文字,又字字染情。此种笔法须“情景相生,物我双会”,景是客体,情是主体,皆因景触动情后发为感叹述怀,故拿定题字去写必定通篇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