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陵
位于市东4公里旧县村东北隅,我国著名古陵之一。据《史记》、《曲阜县志》载,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挚,即黄帝之子玄嚣。他以金德王天下,登帝于穷桑,迁都于曲阜。寿百岁,葬于此。宋真宗幸鲁,建少昊陵。历百年,宋政和元年(1111),用万块山石重建,成金字塔状,每面底宽八丈九尺,高二丈,宝顶方二丈一尺,上有石室,供汉白玉像。清乾隆年间两次大修,将石室改建为庙,前建宫门三间,享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门外石坊,4楹3间,建于5级石阶之上,4根八棱石柱为石鼓夹抱,柱上分别雕以华表、宝瓶。享殿,是奉祀少昊的殿堂,绿琉璃瓦顶,朱漆格棂明柱。殿顶4脊上鸱吻、神兽各异。今陵园占地125亩,有古建筑十七间,明清碑刻二十余件。清孔传铎《少昊陵》有“古陵皇寝不知年,尚有穹碑耸道边”,“帝力到今良亦泯,独留遗迹镇山川”之咏。1978年,在少昊陵西约80米处,发现一新石器时代遗址。
少昊陵
位于曲阜市书院乡旧县村东北。少昊,远古部族首领,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姓已名挚,号金天氏。徙都曲阜,修太昊之法,以鸟名官。陵始建年代不详,据《曲阜县志》记载,宋代即“迭石为坟”,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陵园面积125亩,砖砌围墙,房屋十三间。墓呈覆斗状,底边各长28米,顶边各长9.4米,斜坡高15.2米,表层用石板砌筑,俗称“万石山”。墓顶旧有小庙一座,内供汉白玉石雕少昊像,为宋代宣和时遗物,头部为近年修复。墓前享殿三间,东西庑各三间,并植松柏327棵。陵园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碣石刻25座。门前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的石坊。墓后20米处有一土冢,东西长33米,南北宽34米,斜坡24米,俗称“太昊墓”。陵园前2里许为宋代灵应宫旧址,有“万人愁”残石碑,高7.05米,宽3.76米,厚1.2米;下有龟趺,高2.22米。宽4.6米,长6.2米,共重约140吨,为国内罕见。碑无字。传为北宋宣和时建,因金兵南犯,未及刻字。后人有诗云:“丰碑不书字,遗恨宣和年。”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