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麦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麦谣东汉桓帝元嘉中期,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凉州羌人不断侵扰中原地区。汉王朝为了抵御羌人的反叛,不得不调动大批的兵力投入战争,这样,沉重的负担压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头上。这首民歌就是对这场战争后果的写照,表达了劳动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意愿。 这首民歌的前三句是以设问设答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 小麦的穗子还泛着绿色,大麦已经成熟了,颜色金黄金黄的。这一句作为领起,交代小麦已经成熟,夏收即将开始。下一句接着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谁当收获者?在人们的情理之中收获者自然是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但是,回答却是:妇与姑。“妇”是指媳妇,儿子的妻子。“姑”,媳妇的婆婆。那么,媳妇的丈夫,婆婆的儿子、丈夫哪里去了呢?“丈夫何在?”又是一问。一答是:西击胡。至此,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丈夫都和羌人打仗去了。这样的问答方式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是民歌的显著特点之一。 接下来民歌巧妙地讽刺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继续为战争而忙碌,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的社会现实。“吏买马”,是说官吏们在置买马匹;“君具车”,是说官吏们在备办车具。他们忙忙碌碌地准备这些干什么呢?无非是继续为战争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人民不由得愤怒了,本来庄稼熟了都没有男劳力去收割,如果再继续打下去,又有准来种庄稼呢?停止战争吧!这似乎是人民心底的呼声。但是,话到嘴边,又不敢大声说出来,只好咽了下去:“请为诸君鼓咙胡。”“鼓”是动一动的意思。“咙胡”即喉咙。要大声疾呼的话,却只能动一下喉咙咽了下去,压迫何等沉重,痛苦何等深广。最后一句,将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逼真形象,颇有幽默情趣。 这首民歌于诙谐之中透出讥讽,于幽默之中溢出愤怒,极好地体现了民歌讽刺的艺术特色。 《小麦谣》
小麦青青大麦枯, 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夫何在西击胡。 吏买马,君具车。 请为诸君鼓咙胡。 ——晋·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 这是一首抗议不合理的战争负担的民谣。 汉桓帝元嘉(公元151——153)年间,西北凉州一带的羌族反叛入侵,朝廷增调军队反击。由于男丁大批入伍,繁重的农耕收割任务,就只能由“妇与姑”(媳妇与婆婆。这里泛指一般妇女。下文“丈夫”则是成年男子的通称)来全部承担。壮劳力的缺乏势必造成大片禾稼枯萎,良田荒芜。与百姓的困苦相对照,那些禄位高居的官吏尊者,却是既不打仗也不耕作,一心只知买马备车、游荡享乐。而前方领兵将帅的无能, “每战常负”,总吃败仗的战局,又使形势进入了难以解脱的恶性循环的怪圈。老百姓对腐败朝廷的积怨已深,他们需要发泄倾吐。然而,残酷的专制统治又迫使他们敢怒而不敢言。诗歌末句,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这种强压怒火、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态。 “咙胡”就是喉咙。鼓动喉咙要说话,话到咀边,又咽下去,终于没有说出。 小麦谣 小麦谣东汉乐府民歌。始见于《后汉书·五行志》,《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题作《后汉桓帝初小麦童谣》。东汉桓帝元嘉(151—153)初年,凉州诸羌侵扰边疆,汉王朝发兵反击。因征调大量男丁,田间劳作全由妇女承担; 而官吏照旧 “买马”、“具车”,尽情享乐。这就是歌谣产生的背景。歌谣前三句是“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 这里以写实手法勾画出战争烟云笼罩着的农村图景。后三句说:“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写官吏们的享乐。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中,说百姓“鼓咙胡”,即把话咽住不说。这是敢怒而不敢言。此诗反映了东汉后期战争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百姓对和平安定的渴望,也对统治者进行了讥讽。全诗三、七言错杂,节奏鲜明,朴素流畅。 ☚ 郑白渠歌 出塞 ☛ 小麦谣 小麦谣东汉乐府民歌。始见于《后汉书·五行志》,《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题作《后汉桓帝初小麦童谣》。东汉桓帝元嘉(151—153)初年,凉州诸羌侵扰边疆,汉王朝发兵反击。因征调大量男丁,田间劳作全由妇女承担; 而官吏照旧 “买马”、“具车”,尽情享乐。这就是歌谣产生的背景。歌谣前三句是“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 这里以写实手法勾画出战争烟云笼罩着的农村图景。后三句说:“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写官吏们的享乐。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中,说百姓“鼓咙胡”,即把话咽住不说。这是敢怒而不敢言。此诗反映了东汉后期战争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百姓对和平安定的渴望,也对统治者进行了讥讽。全诗三、七言错杂,节奏鲜明,朴素流畅。 ☚ 郑白渠歌 出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