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麦叶枯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麦叶枯病wheat leaf blotch

由壳针孢引起,为害小麦叶片及叶鞘的一种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加拿大、前苏联、美国、墨西哥等各小麦生产国均有分布。中国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发生普遍而严重,以黑龙江西部地区尤甚,常造成小麦叶片早枯,粒重下降,重病年减产达30%以上。
小麦受害后,初在叶部产生梭形或卵圆形淡褐色至黄褐色小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黄褐色大斑,病斑相互连接成为黄白色大块斑,严重时全叶枯死,病斑上散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枯病通常是植株底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扩展,最后为害剑叶。茎秆和穗的病斑不太明显,呈黄褐色,比叶片上的病斑小,分生孢子器也少。
病因 病原物为小麦壳针孢(Septoria triticiRob.et Desm.),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生于小麦叶表皮组织的气孔下室内,褐色至黑褐色,孔口小,微突出,直径100~1500微米,大型分生孢子细长,两端圆,隔膜3~7个,无色,大小为39~85×1.5~3.3(微米),数量多,小型分生孢子单孢,微弯,细短,无色,大小为5.9×1~1.3(微米),数量少。病菌菌丝体生长发育适温为20~24℃,孢子萌发适温为22~23℃,最低温度为2~3℃。病菌主要为害小麦,也为害黑麦。叶枯病发生发展与品种抗性、菌源和气候条件的关系密切。生产上应用感病品种是导致叶枯病逐年加重和病区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东北和内蒙古春麦区叶枯病重于冬麦区,因春麦区一年一季,田间越冬菌源量大,越冬期干旱少雨,初次侵染菌源多。东北春麦区西部多采取耙茬播种,发病明显比东部翻耙种小麦区为重。小麦抽穗期间温度高,雨湿天气多,发病重,或降雨虽不频繁,但雾露天气多,叶面湿润时间长,有利于叶枯病的发生。麦田缺肥,植株生长衰弱,叶片过早出现生理老化,病害也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6%以上,温度适宜时即可萌发侵染叶片。侵入后菌丝体在寄主气腔下或侵染点周围生长发育,而后穿过叶脉形成明显的斑块,潜育期7天左右,到小麦生育后期病斑枯死部位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藉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 冬麦区病菌在秋季侵染麦苗,菌丝体在麦苗体内休眠越冬,次春温度回升后继续为害,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春麦区,6月间病残体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分生孢子,直接侵染叶片,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藉风雨传播进行侵染。病害在小麦扬花期后明显增加,严重时乳熟期植株底部叶片枯死,上部叶片也普遍感病。
病害控制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叶枯病的基本措施,在没有抗病品种的情况下,要抓好以下几项措施:❶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压制菌源;
❷避免小麦连作;
❸施足基肥,生长期间作好水肥管理,防止小麦早衰;
❹扬花期喷药保护,重病年在乳熟初期再喷一次药剂。

小麦叶枯病wheat speckled leaf blotch

小麦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小麦壳针孢〔Septoria triti-ci Rob. et Desm.〕。有性态为禾生球腔菌 〔Mycosphaerellagraminicola(Fuckel) Sand〕。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病斑小,不规则,常纵向扩展,在叶脉间形成淡黄至淡褐色纺锤形病斑,后期愈合成大斑,叶片枯死。病斑上散生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病菌随病残体或种子越夏或越冬,在小麦生长季节中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低温、多雨或高湿及气温升降频繁均有利发病。病菌尚可侵染黑麦等其他禾本科植物。可采取及时耕翻、清除病残体、使用无病种子、种子处理或种植抗病品种和喷施药剂等防治措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