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康社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康社会xiǎokāngshèhuì

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的社会局面。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党中央提出,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这是切实可行的目标,达到了这一步,我们才有可能进而向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前进。(人民日报.1981.1.26)
 ◇ 黑龙江及全国滑雪产业的崛起,无疑是中国迈向更高层次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人民日报.2002.12.30)

小康社会xiǎokāng shèhuì

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例如:“让他们愉快地玩吧,当这一代大学生变成孙达光现在年龄的时候,中国早已是小康社会了吧?”(《长城》1986.1.151页)

小康社会xiǎo kāng shè huìóбщество срéдней зажточности (срéднего досттка)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xiǎokāng shèhuì

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这种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还要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奋斗。是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 20世纪末,我国从温饱进入~,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参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小剧场   小康水平 ☛

小康社会

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低一级的一种社会。《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后世用来表示经济较繁荣、社会较安定、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的社会。

小康社会Well-off Society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摆脱贫穷和温饱,进入小康并向富裕水平迈进的社会。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现现代化前的一个历史阶段。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十八大都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小康社会

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社会发展状况。“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还见于《礼记》。原指比“大同”理想低的一种社会。后来,人们把经济较为宽裕、可以安然度日的家庭称为“小康之家”。1979年12月,邓小平(1904—1997)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1910—1980)时首次提出:我国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1)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2)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3)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

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社会发展状况。我国要在21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2)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3)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科学工业园区   综合国力 ☛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

指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的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20世纪末要实现的目标。小康社会的目标,是1979年12月邓小平最先提出的。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的谈话中谈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这是1979年12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对你们来说也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有10亿人口,到那时候1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算不了什么,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也就是只有百分之几的人生活好,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还是贫困。但如果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处于小康状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3—54页)我国小康社会标准的量化指标,大体是:(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 400元。我国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按照1990年价格,翻两番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1 000亿元,90年代人口平均增长率按1.25%计算,翻两番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 400元。(2)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36%。据世界银行统计,1988年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中等收入国家为50%。我国1990年第三产业比重为27.2%。综合我国国情条件,按现行核算口径和核算方法,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小康标准为36%。 (3)基尼系数为0.30—0.35。基尼系数是测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对基尼系数取值的一般判断标准为:0.2以下高度均等,0.2—0.3之间相对均等,0.3—0.4差距相对合理,0.4以上差距偏大。参照上述标准,依据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目标和80年代的实践,小康社会,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相对合理区间分0.30—0.35,这个标准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标准,但它体现了我国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特征,与我国居民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也能提高效率,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4)贫困人口比重为5%以下。贫困人口比重是综合反映社会保障效果的逆指标,按照国家统计局提出的贫困线划定,1990年我国城乡合计有9 000万人口尚未脱贫,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8%,根据90年代的社会保障目标,小康社会标准的贫困人口比重为5%以下。(5)人均年收入为1 400元。城市小康标准的人均年收入为2 380元,农村为1 100元,二者加权平均为1 400元。这就是全国进入小康社会的人均收入标准。(6)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15.5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为8—10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小康标准为18平方米,加权平均后,全国小康社会标准的居住水平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15.5平方米。(7)日人均摄取热量为2 600千卡,蛋白质为75克。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认为,每天2 385千卡的热量、75克的蛋白质和65克脂肪是维持“地球上一个普通公民”正常活动的标准饮食,考虑到小康社会的一般生理需求特征,我国居民的消费特征以及粮食、畜产品供给条件,我国小康社会的营养标准为人均日摄取热量2 600千卡、蛋白质75克。(8)恩格尔系数为47—49%。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是: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我国城市小康的恩格尔系数标准为44—46%,农村小康的标准为50%,综合考虑城乡标准,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小康社会标准为47—49%。(9)人均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为16%。人均文化用品及文化教育、生活服务支出比重是综合反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标,农村小康标准的比重为10%,城市居民的小康标准为22%,城乡平均后全社会的小康标准为16%。(10)平均期望寿命70岁。据世界银行统计,1988年,中等收入国家的出生时期望寿命为66岁,高收入国家为76岁。我国居民平均期望寿命,1981年为67.5岁,80年代末达到了70岁。考虑到我国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基数较高的事实,我国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的小康标准定为70岁。(11)中学入学率为55—60%。80年代末期,低收入国家中学入学率为37%,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入国家为93%,参照上述标准和我国城乡中等教育状况,我国小康社会标准的中学入学率为55—60%。按照上述小康社会标准的量化指标,到1990年全国接近小康社会标准的程度为57.7%,预计到2000年全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也应看到,由于90年代的基数增大,在未来10年,各项指标再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难度也增大,加上我国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全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 小康水平   上层建筑 ☛

小康社会xiǎo kānɡ shè huì

指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能够达到世界中等水平的物质生活状况。a well-off society, a well-to-do society, a comfortable societ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