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诸痫
诸痫为痫证的总称,是小儿常见的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俗称羊痫风。发作时重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作猪羊叫声;轻者仅有短暂的神志丧失,两眼发呆,面色苍白,手中持物突然掉落,或个别肢体及面部肌肉抽搐,但无全身抽搐。发作停止后,即苏醒如常人,但对发作的情况不能记忆。古称为“小儿恶候”之一。《灵枢·寒热病篇》又指出,发作时“暴挛痫眩,足不任身”,但叙述比较简单。其后,《千金要方》对痫与痉作了初步鉴别: “少小所以有痫病及痉病者,皆由脏气不平故也,……,病发身软时醒者,谓之痫也;身强直反张如弓者,不时醒者,谓之痉也。”然见诸古代儿科文献,癫狂、痫证与惊风者混称,仍不少见。故《证治准绳》云: “诸书有言狂者,有言惊痫者,有分癫痫为二门者,自古以来,迄无定论。”大体区别,痫证系发作性突然昏仆,抽搐并伴有口吐涎沫及猪羊叫声,醒后即如常人;癫狂,则为神志错乱,癫表现为沉默痴呆,狂表现为喧扰不宁,躁妄打骂。癫、狂、痫三病以此为辨。
痫证分类,有从基本属性划分者,如《证治准绳》有阴痫与阳痫;但这种分类,颇为笼统。有按脏腑划分者,如《千金要方》分五脏痫(心痫、肝痫、脾痫、肺痫、肾痫)与肠痫;此外还有六畜痫(羊痫、马痫、猪痫、牛痫、鸡痫、狗痫)的分类。《诸病源候论》则按病因区分为风痫、惊痫、食痫、痰痫;他如寒痫、热痫、虫痫、瘀痫等。
痫的成因较为复杂,大体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
❶先天因素: 古代医家认为胎中受惊或元阴不足,以致气机逆乱是发病原因之一,如《素问·奇病论》云: “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 安所得之,歧伯曰: 病名为胎病。此得之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慎斋遗书》: “羊痫风,系先天之元阴不足,以致肝邪克土伤心故也。”
❷风痰内扰: 小儿急慢惊风,反复发作,未得根除,风邪与痰浊内伏,进而阻塞心窍,横窜经络,可以续发痫证。《幼科心书》曰: “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阳痫者,因感惊风三次发搐,不与去风下痰,……惊风三发便为痫。”所谓三发,是指惊风多次发作不愈而言,迁延可成痫证。
❸饮食不节: 小儿脾胃嫩弱,易为乳食所伤而成食滞,且水湿不得运化而生痰浊,痰食壅塞中脘,气机失于升降,也是诱发痫证的一个原因。
❹难产与跌仆损伤: 瘀血停积,心主血藏神,血滞心窍,以致神志昏乱而发为痫证。《婴童百问》即有“血滞心窍,邪气在心,积惊成痫”的记载。以上各种因素,往往互相影响,其病理多涉及心肝脾肾四脏。本病发作,一般都有痰涎上涌,痰的量有多有少,质有稀稠,《幼科释谜》即据此解释诸痫发作时,声音何以有高低清浊之不同,云: “然诸痫证,莫不有痰,咽喉梗塞,声出多般。致痰之由,惊食风寒,血滞心窍,邪犯心官,随声所发,轻重断联,虽似六畜,讵竞确然,奚分五脏,附会笺笺。”说明痫的发作是不应强分五脏六畜的。
痫证虽有比较典型的症状,但病情轻重各异,如发作时间,有数秒至数小时或更长;发作间隙,有每日数发至数月一发;发作程度有仅呆木无知,亦有卒倒抽搐者。大抵与痰瘀的深浅,正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故治宜分清标本虚实。在发作时一般以治标为主,治标诸法,有涤痰、祛风、镇惊、清热、导滞、化瘀等,应根据不同证情确定主要治法。如反复发作,正气虚馁,又宜调补气血,健脾益肾,以固本培元。
风痫: 发作时身热自汗,面赤仰卧,手足掣搦,牙关噤急,啼叫吐涎,脉浮数。治宜清热为主,用泻青丸。
痰痫: 平素多痰,发时昏仆惊叫,或突然痴呆,痰壅涎出,舌苔厚,脉弦滑,治宜涤痰为主,用滚痰丸。
惊痫: 发作时惊叫急啼,吐舌弄舌,面色忽红忽白,惊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脉忽大忽小而弦急,指纹发青。治宜镇惊安神为主,用镇惊丸。
食痫: 由乳食过度而诱发,发时面色黄滞,肚腹膨胀,吐泻酸臭,时时抽搐,脉多弦滑。治宜导滞通腑为主,可用紫丸。
以上诸痫,皆属于较典型的分类,如无各类明显特点,一般可用涤痰宣窍、祛风定痫之方通治,可用定痫丸。若体质较差,发作时兼有体倦,声低,四肢不温,脉象细弱者,亦可标本同治,用补脾益气,化痰祛风之方,如醒脾汤。若痫证经久不愈,精血大亏而形容憔悴,腰膝痠软,其脉沉细,则宜大补精血,益气养神,可常服河车丸。
有极少数患儿,痫证发作后,昏睡未醒,又继以另一次发作,如此持续不已,这种状态如不解除,可引起死亡,应及时运用中西结合方法进行抢救。诸痫的针灸治疗,一般可取人中、大椎、神门、内关、后溪、丰隆、太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