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儿诸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儿诸热病证名,指小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小儿脏腑娇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不论外感六淫,内伤脏腑,都能引起发热,并且感邪之后,最易化热,热甚则伤阴,阴损及阳。所以,小儿发热的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较成人更为迅速。由于引起发热的病因病理及症状的不同,故其辨证分类有: 小儿诸热 小儿诸热小儿诸热,是指小儿疾病中的各种发热而言。小儿很多疾病在临床表现中都有发热,如: 发歇有时的称为潮热,颠叫恍惚的属于惊热,夕发旦止的称为夜热,邪气未尽的属于余热,肚腹先发的属于食热,骨蒸盗汗的属于疳热,一向不止的属于壮热,心烦不安的称为烦热,颊赤口疮的属于积热,汗出身热的属于风热,困倦无力的属于虚热,来去不定的称为客热,涎沫饮水的属于痰热,发如疟状的称为寒热,辰已发热的属于血热,耳鼻尖冷的属于疮疹热,故《证治准绳·幼科》云:“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小儿发热,既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视热、风热、虚热、客热、痰热、寒热、血热、疮疹热等16者的区别,也有心热、肝热、肺热、脾热、肾热等五脏热之不同;在性质上既有气实温壮、风湿痰食的不一,更有表里血气,阴阳浮陷的差异,十分复杂,临床时必须详辨。《证治准绳·幼科》云:“身热而汗出者风也,发热身疼而身重黄者湿也,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胸痞者痰也,发热头痛,脉数者食也,……若四肢发热,口苦咽干,是火热乘土位,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若身热沉重,走注疼痛,乃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这是风、湿、痰、食辨证的大法。《证治准绳·幼科》又云:“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以手轻扪之则热,重按之不热,此皮毛血脉之热,热在表也;重按之筋骨之分则热,轻手则不热,此筋骨之热,热在里也;不轻不重,按之则热,此肌肉之热,热在表里之间也。……壮热,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表之虚热也;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汤,为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销烁,里之实热也。……脉洪大,或缓而滑,或数而鼓,此热盛拒阴,虽形证似寒,实非寒也;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证似热,实非热也。”这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辨证之大法。《证治准绳·幼科》又云:“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安静,是重阳无阴也。”这是阴阳浮陷辨证之大法。小儿诸热的治法,宜审证求因,灵活施治,不可概用汗法。如《证治准绳·幼科》云:“诸证得之,各有所归。……宜随其轻重而处治之。……虽病发热,误发其汗,则表必虚也”。 ☚ 新生儿硬肿症 小儿外感发热 ☛ 小儿诸热 小儿诸热诸热,是指小儿疾病中的各种发热,但热不恶寒证,称为诸热。《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其证有二十余种,然只论四脏热。肝热者,左颊先赤,便难转筋,多怒多搐,四肢困倦,或手寻衣领,或乱捻各物,多在寅卯时(3—7时)尤甚。脾热者,鼻先赤,热在肌肉,目黄肚大,怠惰嗜卧,身热饮水,四肢不收,入夜益甚。肺热者,右颊先赤,黄昏时益甚。肾热者,颏下先赤,两足热甚,骨酥酥如虫蚀,不能起床,夜间尤甚。此外,四脏之主宰心之热则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热,声哕,壮热饮水,合面而睡,睡时口中气温,或上窜咬牙等,巳午时(9—13时)尤甚。”其外有惊热,痘疹热,疳热,积热,胎热,痰热,骨蒸热,壮热,实热,虚热,潮热等等。热的症状甚多,主要以发热,口渴多饮,烦躁,多汗,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脉数等证候为共同特征。治宜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太阴人用热多寒少汤,清肺泻肝汤,牛黄清心元,清心莲子汤。少阴人用八物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少阳人用凉膈散火汤,十二味地黄汤,荆防地黄汤。太阳人用五加皮壮脊汤,猕猴藤植肠汤。 ☚ 小儿盘肠痛 麻疹 ☛ 小儿诸热xiǎo ér zhū rèinfantile heatsyndrome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