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
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或称放射性核素显象检查,是指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体内代谢分布的特点,使用γ闪烁扫描机或γ闪烁照相机检查,获得静态或动态图象供作诊断疾病用的检查方法。选用适合脑显象的放射性药物时,即可获得脑组织的功能形态图象,用于诊断脑脊髓疾病。
用于脑显象的常用药物有: 99mTCO-49113mIn-DTPA,169Yb-DTPA,131I-HSA,等。这些放射性药物,在生理情况下,由于血脑屏障的关系,不能进入脑组织,故不显影。但于肿瘤,炎症、脑血管疾病或其他原因而使血脑屏障遭到破坏,脑血管通透性增强或脑细胞代偿功能改变时,放射性药物可进入脑组织的病变部位而获得显影。根据异常放射性影象出现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以及时相变化等特点,可对某些脑脊髓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根据检查目的和方法的不同,脑显象检查可分为:
(1) 脑静态和动态显象检查: 给放射性药物后用γ闪烁扫描机检查,可获静态脑显象图; 应用γ闪烁照相机检查,可获动态脑显象图。本法主要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例如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蝶鞍肿瘤、听神经瘤以及脑脓肿等。位于大脑半球部位的占位性病变,阳性率可达90%左右; 位于脑干附近的病变较难发现,阳性率较低。阳性表现是病变部的放射性异常聚集。动态显象检查可了解脑血管畸形、颅内出血,脑梗塞等,更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2) 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 将放射性药物以“弹丸”形式自静脉快速注入后,连续拍摄脑部影象,获得脑血管造影图。它可以反映放射性药物在脑血管内的灌注和分布的动态变化,如脑血管畸形时放射性影象的异常分布,脑梗塞时病变部位的放射性异常聚集。如果与脑显象检查配合进行,更有助于颅内疾病的鉴别诊断。
(3) 脊髓蛛网膜下腔、脑池和脑室显象检查: 将放射性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后,进行静态或动态显象检查,可了解脑脊液动力学变化,并能显示蛛网膜下腔、脑池和脑室的形态变化,进行脑脊液漏、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粘连的鉴别诊断; 脊髓肿瘤的定位; 脑脊液分流手术后疗效的评价等。
临床应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脑显象检查,方法简便,操作安全,对病人损害轻,剂量小,诊断价值与X射线检查相似,但各具特点,可按病情需要选择使用。本法所得结果,一般不能直接提供病因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