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在治病必求其本的前提下,结合儿科特点进行辨证,而提出的治疗原则。一切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表现形式,是由正邪双方力量的强弱而决定的。儿科病的治则与治法,虽然基本上与成人相同,但在生理与病理上,儿科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在治疗儿科病时,应根据病因、发病因素、病变过程、年龄、体质特性、身体强弱、饮食起居习惯、发病季节以及正邪斗争的全面情况进行辨证分析,制定正确的治疗原则。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三根失调而偏盛或偏衰,疾病的性质,不属于热,就属于寒,病变部位,不属于表,就属里。必须掌握三根失调引起病变后的内在斗争变化规律以制定治疗原则。如赫依、希拉、巴达干失调后,聚集于各自所寓的部位时,应采取就地平息的治疗原则;三根失常而紊乱妄动时,应采取避免使之互相影响及对抗的治疗原则;三根失调紊乱而已发展成型某一种病,并伴见合并症时,应根据主症的全面情况,以先治力量大而病势严重者为治疗原则。此外,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危重疾患较多,易寒易热,甚至很短的时间内,病邪可从表入里,因此,必须根据变化,随时进行辨证,及时调整治则和治法。
治法是遵循治疗原则所采取的治疗儿科疾患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小儿生机蓬勃,只要喂养得当,护理得宜,自能正常生长发育,故健康小儿不必靠药物来补养,即便小儿有病,也不必全靠药物治疗。小儿很多疾病,只要注意休息,调摄饮食,可自然痊愈。所以,治疗小儿疾病,一般以饮食、起居疗法为主。并适当兼用药物疗法和外治法施治。饮食方面,应进食以适应于小儿疾病,性轻而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饮食;起居方面,注意小儿保暖,不要着凉受冷,室内温、凉、湿应适度,空气经常保持新鲜,阳光适当。对小儿用药,应采用性温和而容易消化,甘味成分大的药物;药性锐而糙者,配伍时要妥善处理。对哺乳期的婴儿,给母亲服药;已添加辅助食品的婴儿,则给母子二者同时服药; 已断乳的幼儿,则可直接服药。对小儿用药,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掌握,当用则用之,不当用则不用,倘若病力大而药力小,则不能奏效,贻误病机,病力小而药力大,则攻伐过甚,反伤正精。小儿病亦可用放血、火灸等外治法施治。不论在何处针刺放血,皆以开启脉窍,微量放血为宜。不满周岁的婴儿,针刺放血时,仅宜在指尖放血。火灸的艾丸大小如豌豆,每丸灸三次,烧完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