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
小儿湿疹,又名婴儿湿疹。其主要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细粒红疹,奇痒流水,反复发作,蔓延迅速,任何部位都可发生。 发于面部的湿疹,称为胎𤼏疮,奶癣,胎癣;发于鼻孔口部的湿疹,称为鼻𧏾疮;发于耳部的湿疹,称为旋耳风;发于阴囊部的湿疹,称为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处的湿疹,称为四弯风。小儿湿疹以面部为多。
本病发生的原因,多由禀受胎毒及外感风湿所致。《证治准绳》云:“胎毒疮疥,因禀胎热,或娠母饮食之毒,七情之火。”说明孕妇怀孕期间,多食辛辣、炙煿、烟酒等刺激物,或七情之火,均可遗热于胎儿而发生湿疹。《诸病源候论》云:“癣病由风邪侵入皮间,变成隐疹,并予儿饮乳,乳汁渍污儿面而生。”说明风邪侵袭腠理,气血壅滞与湿相搏,湿热浸淫肌肤,亦成湿疹。此外,病久耗血,血虚生燥生风,肌肤失养也可形成。小儿湿疹,发病多在出生后1~3月,大都为肥胖婴儿。临床分湿性湿疹和燥热湿疹。
湿性湿疹: 多有水液及脓性渗出,皮肤起粟,瘙痒难忍,黄水浸淫。重者可融合成片,延及全身,有腥气,皮肤火热色红,有的红晕成片,游走状如火丹,睡卧不安。治宜清热解毒化湿,可用五福化毒丹加减。上部偏多,加桑叶、菊花,中部偏多,加胆草、山栀,下部偏多,加车前子、萆薢,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待脂水逐渐减少,肤红转淡,便可日趋痊愈。外治可用20%黄连软膏外涂。如皮肤破烂,流脂水者,可先用黄柏末干掺患处,痒甚者加枯矾末,待脂水已少,再以上膏涂之。初生儿皮肤娇嫩,不宜用过于刺激药品,可用煮熟鸡蛋黄熬油外擦,每日3~4次,最为适宜。面部湿疹,颜色殷红,不流脂水,可用10%黄连水外搽以解毒止痒。
燥热湿疹: 皮肤干燥,甲错,肉色娇红,神情烦躁,大便干秘,治宜养血疏风,清热利湿,可用四物汤加减。如病久风湿蕴郁成毒,剧烈瘙痒者,则应佐以祛毒止痒,加蝉蜕、地肤子、白蒺藜、钩藤等药。
小儿湿疹
本病系以婴儿头部发生细粒皮疹,奇痒流水,结痂为特征的一种小儿皮肤病,亦称黄水疹。发生原因多由禀受胎毒及外感风邪所致。多发生于新生儿及数月内的婴儿。分寒性与热性两种。
寒性湿疹 母亲在妊娠期间,长期居住寒冷潮湿之处,致使寒性黄水激增,并与粘邪混合遗邪于胎儿,出生后即发生寒性湿疹。症见起初头上发生细小丘疹,瘙痒难忍,数日后渗出黄水并结痂,痂呈黄色,坚硬,边缘不齐,有的融合成片,用手搔痂易脱落,出现湿润的糜烂面,有腥味,由于瘙痒,小儿睡卧不安。治宜以燥湿杀粘为原则。药物令乳母服补益还阳丸,晚睡前给母子同服五凤丸(加铁锈粉者为佳);或令母子共服如意至宝丸,用四味文冠木汤为引送服。外治可用铁锈、雄黄等分配伍,研细,芝麻油调和涂于局部; 或用黄水三药 (苘麻子、决明子、白云香)加等量文冠木煎汁,每日外擦数次。
热性湿疹 母亲在妊娠期间,过食辛辣、炙煿、烟酒等,锐、热性之品,或情志活动失调,引起恶血、黄水激增而耗伤正精,并与粘邪混合,遗热于胎儿,出生后即发生热性湿疹。临床表现大致与寒性湿疹相似,惟腥臭味更大,瘙痒剧烈。治宜以清热解毒燥湿杀粘为原则。宜母子同时服药。药物为十八味水银散或五凤丸(加铁锈粉),开水送服; 或母子共服如意至宝丸,用四味文冠木汤为引送服。外治用铁锈、雄黄等分配伍,研细,芝麻油调和外涂,如热盛则可加适量冰片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