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系统解剖与生理特点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摄取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营养,以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均与成人有差异,故小儿饮食、消化过程和疾病的表现亦与成人不尽相同。
解剖特点 (1) 口腔: 幼婴儿口腔较小,硬腭穹窿不发达,舌短而宽,无牙齿,双颊有较厚的脂肪垫,向内突出,咀嚼肌发育良好,有利于吸吮动作。口腔粘膜上皮非常细嫩,血管丰富,较为干燥。小儿进食后给少量开水,有利于口腔清洁,可清除奶汁及残余食物。食物不应太热、太硬; 不宜服刺激性药物; 禁用粗布揩擦口腔,以免损伤口腔粘膜而导致感染。
新生儿约90%可见硬腭正中线后部粘膜有黄白色粟粒大小点。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称硬腭小结 (或称上皮珠),约于一个月内自然消失。牙龈切缘上亦有类似小结,俗称“马牙”。二者均无重要意义,不需处理。
(2) 牙齿: 乳牙于生后6~10个月开始萌出,约于两岁半出齐,共20个。6~7岁开始出恒牙,以后逐渐替换乳牙。恒牙共32个,但到12岁仅长出28个。
(3) 胃: 乳儿的胃位于左季肋下。贲门与幽门的位置,相对较成人略高,呈水平位置。随小儿能站立及行走后,胃位置逐渐变为垂直。乳儿胃粘膜血管丰富,弹力组织、肌肉、神经及胃底发育均未健全,贲门肌较松弛,但幽门肌则较发达。胃容量小,初生儿胃容量约30ml,生后两周约60ml,3个月约为100~150ml,6个月约200ml,1岁时可达250~300ml,以后逐渐接近成人胃容量。
由于小儿胃的解剖特点,婴儿时期较易发生呕吐,尤其于哺乳吞入较多空气或喂食后立即置于平卧位时。胃的排空时间,随饮食性质而异,摄入含脂肪与蛋白质量较高的食物,排空时间延长; 牛乳需3小时才能排空,人乳喂养则约需2小时。
(4) 肠: 婴儿肠总长度相对较成人长。小肠与大肠比例新生儿为6:1,婴儿为5:1,成人为4:1。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有较大的小肠消化面积有利于消化与吸收。婴儿回盲部系膜固定未完善,回盲部游动度过大,粘膜与粘膜下层较松,故易发生肠套叠。
生理特点 营养的摄入有赖于机械与化学的消化作用。消化全过程,均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小儿年龄、食欲状况、进食时间、食物种类、体质和疾病等因素,均可或多或少影响消化功能。
(1) 唾液: 唾液腺的发育随年龄增长而趋于完善。5~6个月后的婴儿,由于出牙的刺激更增加唾液分泌,且小儿尚未有咽唾液的习惯,故出现生理性流涎。
五个月以内婴儿,唾液微酸性,不利于酶(涎淀粉酶)发挥作用。年龄渐长,唾液渐趋于中性或弱碱性(pH7~8)(成人约为pH6.6~7.7),较有利于酶的作用。
唾液成分与饮食种类有关,哺乳小儿分泌的唾液含10%粘液素,有胶体保护作用,能防止乳汁凝固,有利于消化。当食入酸性食物时,唾液则变为碱性,起到缓冲作用。新生儿期,淀粉酶分解碳水化合物的作用较弱,以后才渐加强,故4~5个月以后,最早在3个月以后,才宜加其他辅食及食稠厚的淀粉类食物。唾液中所含α-淀粉酶,虽可催化糖的水解作用,但在胃酸的作用下失去活性,故淀粉的消化主要在小肠进行。
幼儿期至成人期的唾液含有少量过氧化氢、硫氰酸盐(包括硫酸钾和钠)和过氧化酶,能抑制乳酸杆菌生长,并能部分抑制链球菌生长。
(2) 胃液: 刚出生的婴儿,胃液呈中性甚至碱性,可能由于吞入羊水所致。出生后数小时胃液酸度即显著增高,第一天后又逐渐下降至低水平,以后数周内胃粘膜分泌酸的能力不足。胃液分泌由血浆中胃泌激素所刺激,当胃液酸度为pH1.8~2.0时,对胃蛋白酶的作用最适宜,pH为4时则胃蛋白酶几乎无作用。组织蛋白酶则在弱酸下作用较强,但乳儿胃液中是否含有组织蛋白酶尚不清楚。人乳喂养时有50%的脂肪在胃内分解,而人工喂养时则仅少量分解或不分解。
(3) 肠液: 胃内容物达十二指肠后,由于碱性肠液和胆汁中牛磺胆酸钠的缓冲作用,以及小肠上部吸收酸性分解产物使酸度下降。十二指肠消化液的pH为6.8~7.0,空肠液呈弱酸性,回肠上段呈碱性或中性。大肠液则因细菌发酵作用,变为酸性。
(4) 肠道细菌: 刚出生的新生儿,胃肠道内无细菌,但生后24小时内细菌即可在胃肠道内繁殖。肠腔细菌在正常数量和正常菌簇情况下,具有酶的作用,参与消化。肠道细菌能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纤维素并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叶酸、生物素等,为机体所利用。肠道内正常菌族种类及其繁殖情况随食物种类及肠液酸碱度而不同,且互相制约。当正常菌簇发生改变时(如口服抗生素),则有些细菌可异常繁殖,出现菌群失调导致发生其他疾病。
(5) 酶: 酶在消化过程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消化道内的酶,种类繁多,且各有其专一性。消化蛋白有胃蛋白酶、肠激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脂肪消化由胃解脂酶与胃肠酶开始作用,但主要靠胰脂酶及胆盐完成。糖的水解主要靠α-淀粉酶及部分涎淀粉酶、乳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及α-糊精酶等。幼婴儿淀粉酶的分泌较少,但淀粉酶分泌常随进食淀粉食物的时间而增加。当食入淀粉食物后一个月左右,淀粉酶分泌可增加数十倍。如连续进食几个月后,则淀粉酶分泌可成百倍增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进行。当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被分解为甘油与脂酸;碳水化合物分解为单糖后均在小肠吸收,大肠仅吸收其中一部分。水分则主要由大肠吸收,残渣及细菌由直肠排出。
免疫 在胃肠道中,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在脐带血、胎盘以及刚出生新生儿血清及胃肠道内均无IgA,新生儿期胃肠道内分泌型IgA(SIgA)主要来源于初乳,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能自己合成,含量增加。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SIgA水平低,至1岁时仅为成人的3%(血清型IgA则可达成人的13%)。血清型IgA和SIgA均至青春期才达成人水平。SIgA的缺乏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发生以脂肪泻为特征的消化吸收障碍和消化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