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文论

文论

月刊。1982年9月创刊于石家庄。原名《文论报》,1990年改为现名。石家庄文论月刊社编辑出版。首任主编杨振喜,副主编封秋昌、刘润为。该刊主要刊登文艺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也发表文艺短论、随笔书评等。设有“理论研究”“探索与争鸣”“作家作品评论”“艺术评论”“国外理论家”“读书向导”等专栏。

☚ 民间文学论坛   小说家 ☛
文论

文论

散文。吴道新撰。见1935年芸辉馆刊李雅、何绍求汇辑《龙眠古文》附卷。内引袁中郎的话,将《金瓶梅》与《左传》、《国语》、《史记》、杜诗、韩柳欧苏文、《西厢记》、《牡丹亭》、《水浒传》等我国杰出的文学历史典籍相提并论,评价甚高。

☚ 禁毁书目   蕉轩随录 ☛
文章

文章

文(文字;文言;文笔;文轴;文论;文翰;文辞;文词) 辞(修辞) 翰(羽翰;毫翰;藻翰;觚翰) 藻咏 属辞 风月 鹿触 兔简 道妙 卷帙 卷秩 笔端 纸笔 龙凤 雕篆 纸墨 笔墨 行墨 楮墨 雅章 沉诗任笔 一尺之笔
诗歌文章的总称:诗文 音翰
诗词文章的总称:辞章 词章 词翰
对别人诗文的美称:华章 瑶华 瑶章 瑶句 瑶翰 琼什 雅什 琼音 玉韵 玉章 嘉藻 锦章 锦翰 锦笔 高篇 蜺字 郢中词 云锦章 玉佩琼琚
对他人赠的诗文的美称:兰章
对皇帝诗文谀称:龙章
对别人诗文的敬称:华篇 黄钟
对自己诗文的谦称:陋制 芜词
对别人文字的尊称:麟笔 麟书 麒麟书
对他人文章或书画的赞词:大笔
篇章、文章:篇辞
文章和语言:笔舌
文章与书法:词艺 词翰 诗书
文辞和情思:文情
文章和谋略:文谟
文章的波澜:文澜
文章的长短:篇幅
文章短小而内容单薄:穷迹
文章短而有气势:尺水兴波
文章篇幅长:长篇(~大论) 宏篇巨制 洋洋万言
文章极多:积简充栋
文字众多:累牍
诗篇之多:百篇
美妙的诗文等很多:琳琅满目 琳琅溢目琳琅触目 触眼琳琅 触目琳琅 满目琳琅
(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文章)

另见:作品 文字2 记录2 写作 创作

☚ 文章   文章各部 ☛

文论

文论

《文论》

太宰春台(1680—1748)撰,收入《春台先生紫芝园后稿》卷七,是江户时代论述散文的重要著述,可谓《拙堂文话》、《渔村文话》的滥觞。《文论》首先结合中国散文的历史,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提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反对“唯文艺是执,务丽其辞,不修其行,所希则左氏司马,所要则名誉,日弄文墨,孳孳汲汲、唯恐技之不售,名之不闻。”接着专论“文之文理”,认为“文之有理,犹人身之有血脉也”,讽刺当时的古文辞派“文理不属,意义不通”,根源在于“要誉与贪多”,又论修辞之道,反对不择其辞而用套语。在谈到文章写法时,提出四法(一曰篇法,二曰章法,三曰句法,四曰字法),三要(一曰体,二曰法,三曰辞),又专门批评了当时的古文辞者“必以左氏司马为口实”的谬误。最后论及诗文关系,提出“文辞之累,赋居其一。”他认为文章应当达到的效果应当是“叙事则令后之读者,如亲见之;持论则令后之读者,如亲闻之;状物则如画;语喜则令人展眉拊髀,语怒则令人切齿攘臂,语哀则令人欷于邑,语乐则令人欢欣抃舞,此文辞之妙也。自先秦古文以至韩柳二家,其孰不然?”《文论》论左氏司马之异,除言其用字、用句、简繁之异外,总言各有其法:“左氏之文自一法,前无古人,司马之文亦自一法,其纪汉兴以来,乃其自撰,其纪五帝以降,至秦楚之际,则采摭经传及诸家遗文,以为《本纪》、《世家》、《列传》之言。虽采摭经传及诸家遗文,然于其中颇隐栝原文,而行之以其家法,此子长所以能成一家也。夫子长之所以能成一家而高于百世者,以其能变化也。后子长而能变化者,千载唯有一韩退之而已。”其论各家文章,可见其好恶: “夫六经尚矣!自《檀工》、《考工记》、《礼运》、《乐记》诸篇,左氏公羊之释经叙事,孟轲、荀卿、庄周、列御寇之论道立言,屈平、相如之骚赋,《战国》诸策,《吕氏》、《淮南》之搜罗宇宙,司马迁、班固之纪传……凡此虽其体与法各殊,而均之皆古文之隽也。譬之如数十匹锦,文采各殊,而要皆出自机杼者也。”

☚ 实用理论   《拙堂文话》《拙堂续文话》 ☛

文论

《文论》

明屠隆撰。作者文名在王世贞所称“末五子”之列,实可入后七子一派。《由拳集》是他早年为青浦令时所刊,集中此文所论,仍然主张复古。但他摆脱了审美的道德评判和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从艺术技巧、语言风格等艺术的形式美的角度,阐明“六经”的文学成就,论述先秦、汉作品的文学价值。他认为唐后无文,韩愈之文气弱格卑、情缓格疏,“传先哲之神,而脱其躯壳;模古人之意,而遗其形画”,因而提出“文必秦汉”的主张。这当然出于格律派的成见,但他对于七子“千篇一律”的弊端也痛切批判:“抱长才而乏远识,踔厉之气盛,而陶熔之力浅,……模辞拟法,拘而不化。独观其一,则古色苍然;总而读之,则千篇一律”;“独有周汉之句法耳,而其浑博之体未备也,变化之机未熟也,超妙之理未臻也”。他主张“必取材于经史,而熔意于心神;借声于周汉,而命辞于今日”,认为作家应抒发自己的真实的情感体验,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努力达到古与今、理与情的结合,而“不必字字而琢之,句句而拟之”。不以宗经明道论复古,即异于七子。他的老师沈明臣是徐渭同僚,他自己则踵接王世贞而与三袁为友,经历了由七子的格调说转向公安派的性灵说的过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言王、李之涂饰而又兼三袁之纤佻”(卷一百七十九),这一贬斥之词,恰好表明对他散文美学理论的变化发展已有所认识。

☚ 与友人论文书   玉茗堂文 ☛

文论

《文论》

明屠隆撰。此文论述对诗文创作的见解。屠隆名列于王世贞所定的“末五子”之列,他的文学思想,虽没有摆脱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的影响,但他却是拟古论的反对者。屠隆重视才情,注重文采,这篇《文论》中评论历代诗、文的发展情况,特别强调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指出六经之所贵者固然在道术,“即其文字奚不盛哉!”六经而外,《左》、《国》、《庄》、《列》的文章,屈原的词赋,也各有特色;六朝诗文,虽有“盛粉泽而掩质素”之病,然而“浓华色泽,比物连汇,亦种种动人。”认识到风格多样化的重要,所以他对七子一派中“模辞拟法,拘而不化”,“千篇一律”的倾向表示不满。于是,他在文中提出了“取材于经史,而熔意于心神;借声于周、汉,而命辞于今日”的主张,认为这样,才能免于傍人藩篱,拾人咳唾。屠隆对韩愈抱有成见,故在文中极力攻击韩愈的古文,理由是韩文“淡乎无采”,“索乎无味”,“其气弱,其格卑,其情缓,其法疏”。并将矛头下指向欧、苏、曾、王之文。唐宋八家的古文,确实存在着装腔做作、故意一摇三叹的弊病,但屠隆之攻击韩文,不是以自然之文而是以周、汉之文为比照的,因而并没有真正击中韩文的要害。屠隆富有才情,此文笔力恣肆,挥洒自如,有汪洋浩荡之势;散中时带骈偶之句,善于形容,带有藻绘习气。

☚ 海览   程原迩稿序 ☛
000069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