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乘佛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乘佛教亦称“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教派之一。源于古印度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前三世纪传入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经中南半岛传入中国,为云南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部分阿昌族、佤族和少数彝族所信仰。其宗旨较多地保持原始上座部的色彩, 奉释迦牟尼为教主,以在现世证阿罗汉果为最高理想。以自我解脱到达涅槃为目的。其典籍属巴利语系统,较丰富完备。傣文三藏经典号称有八万四千卷,藏外典籍有不少傣族僧人著作, 具有中国特点。西双版纳一带有摆巴(山野派)与摆孙(田园派)之分, 德宏等地有摆庄、多列、左抵等教派,各派宗旨与学说大体相同,唯僧侣等级、生活禁忌与祈祷仪式有所区别。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佛教流派。即“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之一。原为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贬称,认为其只顾自己的解脱,而不重视利他(指利益大众的行为),仿佛乘小船求自渡,故称。后来学术界引用此词,但不含贬义。但小乘佛教却不予承认,自称为“上座部佛教”。现在大、小乘佛教间的矛盾缓和,渐趋融合,因此为了增强佛界间的团结,人们主张废除 “小乘”之称,而称之为“上座部佛教”。其流传地区主要为今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及我国云南傣、独龙、布朗等少数民族地区。经典主要以巴利文语系流传,故亦称 “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佛教”。经典有《阿毗昙经》、《俱舍论》等。该派崇拜佛塔、佛舍利、菩提树,而对佛像崇拜不如大乘佛教明显。其教义主要为:人生无常、我无常、人生之苦;注重修持,保持原始佛教某些清苦的戒规,过午不食、雨安居、托钵化缘;只使用巴利文经;将释迦牟尼“降生”、“成道”、“涅槃”三个节日合于一日,称“吠舍佉节”。 ☚ 佛教 大乘佛教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梵文Hina yana的意译,即小乘,音译“希那衍那”。原是公元1世纪出现的大乘佛教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贬称。学术界沿用之并无褒贬义。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等。它视释迦为教主,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否定人我的实在性,着重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中国等北传佛教地区开始曾有小乘佛教流行,但流布不广,影响不大。现在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属于南传佛教。但其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佛教”的称号。参见“大乘佛教”。 ☚ 因果报应 大乘佛教 ☛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即“上座部佛教”,或称“南传佛教”。在公元前4世纪释迦牟尼逝世百余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的看法不同,产生了许多部派,“上座部”是早期佛教的两大部派之一。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中产生了提倡“救渡一切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现学术界沿用,无褒贬之义。小乘佛教追求“自我解脱”,在教义理论和修持实践方面与大乘佛教都有区别。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参见“大乘佛教”。 ☚ 马赫迪思想 卫斯理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