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帕廷金的货币中立论
帕廷金关于货币数量变动不改变利率和相对价格,只使一般物价水平作同比例变动,其实际余额效应不变,因而对实际经济变量并不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理论。
第二次世界战争后,帕廷金出版了《货币利息与物价》一书,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他沿用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庇古的“实际余额”的概念,将人们以货币形态持有的实物价值,即在一定物价水平下人们的实际备用购买力称为“实际余额”,而将由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余额的变化对消费与投资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称作“实际余额效应。”帕廷金认为,在下列条件成立时,即当❶工资与物价能自由变动。
❷货币幻觉不存在。
❸分配效果也不存在。
❹物价与利率变动预期的弹性值分别为一。
❺政府未发行有息的债卷。
❻内在货币与外在货币并未同时流通。此时,货币数量的变动并不改变实际余额效应,货币对经济保持中立。
帕廷金把整个社会经济分成家庭、企业及政府三个部门,把全部物品归结为劳动、商品、债券、货币四类。在帕廷金的经济模型中,经济的均衡决定于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的均衡及其相互关系。他用四个方程式分别表示四个市场的均衡条件。Q(W/P·K)=R(W/P)表示劳动市场的供需平衡,劳动需求Q为实际工资率与资本设备存量K的函数,劳动供给R随实际工资率W/P的变化而变化;F(y·i·M/P)为商品市场的供需平衡条件,总需要F为实际收入y,利率i以及实际余额M/P决定,总供给y由劳动市场在均衡状态下的生产函数求得,其量等于实际收入y;


表示债券市场的供需平衡,债券的实际需求B0/ip为实际收入y、债券价格1/i及家庭部门实际货币余额存量M0H/P的函数,债券的供给Bs/ip则决定于实际收入、债券价格以及企业部门实际货币余额存量

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右边M为名义货币供给量,左边表示名义货币需求为实际货币余额L(y·i·M/P)与物价水平P的乘积。纵观四个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看出,四个方程式中只i与P为未知数,其他均为实际变量。帕廷金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只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作同比例的变动。当货币数量增加一倍,比如说从M增到2M时,人们的实际余额由M
/P升致
2M/P,超过其必要的水平。于是人们会把超额部份M/P用于购买消费品。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消费品产量不会再增,因而只能使物价水平上升。当物价水平也上升一倍时,实际余额又由2
M/P变为2
M/
2P=M
/P,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于是,物价上涨终止,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又都恢复到均衡水平。货币量的变化也不改变利率。尽管当货币数量增加时,会因对债券需求增加而引起债券价格上涨,利率下跌。但利率下跌又反过来刺激投资需求而使债券供给增加,价格下跌,利率上浮。同时,货币数量增加使商品价格上涨,这又增加了社会对货币的需求,迫使利率上升,直到利率回升到自然利率的水平为止。所以,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都不产生影响。于是帕廷金指出,决定四个市场均衡从而决定整个经济总均衡的是实际变量。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改变实际余额效应,因而货币对经济是中立的。由此,帕廷金也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其实质仍然是宣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优越,与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