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将相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将相和

将相和

京剧。王颉竹、翁偶虹编剧。北京宝文堂书店1953年出版。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及《列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剧本系在传统剧目《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三戏基础上改编。描写战国时代秦昭襄王假称愿以十五连城换取赵国“和氏璧”,赵国蔺相如往秦,见秦王无诚意,巧计“完璧归赵”;秦王又在渑池伏兵,约赵王赴会。蔺相如随赵王前往,并逼秦王击缶,挽回赵国尊严;赵王归国,拜蔺相如为相,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几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回避,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将相不和,国家必衰”的想法,大为感动,亲至相府,负荆请罪,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剧本表现了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政治家作风。

☚ 天仙配   李二嫂改嫁 ☛

将相和

 

(节自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11),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2)。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3)
 
 【译文】 秦国向赵国索取和氏璧不成之后,发兵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再次攻打赵国,杀戮赵国两万人。
 之后,秦王派使者告知赵王,打算与赵王在河西的渑池友好相会。赵王因畏惧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后说: “王如不去,就表示赵国不仅弱小而且胆怯。” 赵王于是赴会,蔺相如跟从。廉颇送他们到国境上,廉颇与赵王分别时说: “大王你走之后,预计前往的路程直到会见完毕回到国内,所用的时间,不超过三十天。如你三十天还不回来,那就请求立太子为赵王,以便断绝秦国用你为质来要挟索取的欲望。”赵王答应了廉颇的请求,于是与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饮酒至十分尽兴时,说: “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让我进献一台瑟给你弹奏。”赵王弹瑟。秦国的御史走向前写道: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相会饮酒,命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走上前说: “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歌唱秦地的歌,请允许我进献瓦盆给秦王,以便互相酬答,彼此取乐。” 秦王十分气愤,不答应蔺相如的请求。于是,蔺相如向前进献盆缶,并跪下请求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说: “在这五步的距离之内,我蔺相如头颈里的血就会溅到你大王身上了。” 秦王左右的人想用刀剑刺杀相如,相如圆瞪双眼呵叱他们,左右都被吓倒。于是,秦王心里很不高兴,只敲击了一下盆缶。相如立即回头召唤赵国的御史写道: “某年月日,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群臣叫道: “请赵国把十五座城送给秦王,作为寿礼!” 蔺相如也高喊道: “请把秦国的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寿礼!” 秦王饮酒完毕,风头终究未能盖过赵国。赵国还准备了许多兵马,防范秦国,因此秦国不敢向赵国动武。
 渑池之会既已结束,赵王一行回到赵国,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劳大,授他为上卿的官位,其位在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是不平,说: “我是赵国的将军,又有攻克城池野外作战的大功; 而蔺相如仅仅是依仗能说会道作为功绩,竟然官位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出身一向低微 (宦者令之舍人),我感到羞辱,忍受不了位居他之下。” 并扬言: “我见到相如,必定要侮辱他。” 相如听说廉颇之语,便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称病,实际是不想与廉颇争位次的先后。后来,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相如便拉转坐车回避他。这样一来,蔺相如的门下舍人都对此表示非议,说: “我们之所以离开亲属而来到你门下谋事,仅仅是为仰慕你高尚的道德义气。而今你与廉颇同一地位,廉颇放出恶言,你畏惧他,而且躲避他,你害怕到极点了,这种事一般人尚且认为很羞耻,何况身为将相的人呢! 我们这些人实在没有什么才干,请求辞别!” 蔺相如坚持挽留他们,说: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谁强呢?” 门下人都说: “廉将军不如秦王。”相如说: “秦王是那般的威风凛凛,而我蔺相如就可在秦廷上当众呵叱他,侮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愚蠢,难道我独害怕廉将军吗? 只是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都在赵国呀! 如今,我两人要是不和,犹如两虎相斗,这样一来,我俩不能都活命。我所以要这样做,是首先考虑国家的紧急危难,而后才是个人的恩怨啦!” 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想法,深受感动,便解衣露膊,背着荆杖,由宾客领着,到蔺相如家去请罪,说: “我是个卑鄙的小人,不知道将军你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蔺相如、廉颇终于彼此交欢,成了生死之交。

 
 【鉴赏】 本文写了 “渑池会” 和 “将相和” 两则故事,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为 “渑池会”是因: 蔺相如封为上卿,廉颇不服; “将相和”是果。“渑池会”赞扬了蔺相如在与秦王的斗争中如何针锋相对,大智大勇,未使赵王受辱,维护了祖国尊严的爱国精神。“将相和”则表现蔺相如在处理同僚廉颇的关系上如何容忍谦让,顾全大局; 同时也表现了廉颇勇于认错的磊落行为,他们二人均能“先国家之急”而排除个人恩怨,最后成为团结御侮的知交。
 “渑池会”发生在赵惠文王二十年 (前279),秦王兴兵伐赵,拔石城,杀二万人之后,以胜者之姿约赵王于渑池相会。蔺相如随赵王赴会。在酒会上,秦王耍小动作,要赵王鼓瑟。秦御史在赵王鼓瑟后,立即书写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其意在于侮辱赵王在秦王面前俯首听命。蔺相如识破其叵测的居心,立刻针锋相对,请秦王击缶,以相娱乐。当秦王拒绝时,他便进行威胁,在五步之内,我将和你同归于尽。秦王不得不击缶,相如立刻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当秦之群臣呼叫: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时,蔺相如亦高呼: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表现出为了维护祖国尊严而不惜一切的勇气与胆识。所以凌稚隆在《史记评林》 中说: “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比,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
 “将相和”则从另一侧面表现蔺相如的高尚品质。蔺相如因 “完璧归赵”、“渑池会” 之突出表现,被封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以为相如仅 “口舌” 之劳,而他有攻城野战之功,并扬言要羞辱他。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采取“不肯与会”、“称病” 不与同朝、“引车避匿”等行动,忍辱负重,委曲求全,顾全大局。所以,当舍人要辞他而去时,他才道出其内心想法: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那种大义为国的高尚人品率然再现。廉颇得知蔺相如的想法,翻然醒悟,立刻“肉袒负荆”,上门谢罪,自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最后 “将相如”,成刎颈之交。虽寥寥几笔,也再现了廉颇直率磊落、勇于改过、忠心为国的形象。
 两则故事在写作上均采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对比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使人物相互辉映,立体展示,栩栩如生,令人感佩。

将相和jiàngxiànghé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赵惠文王有两个忠勇爱国、才能出众的贤臣,一个是相国蔺相如,一个是大将廉颇。这一文一武、一将一相,闻名各国,威震四方,连强大的秦国也对赵国忌惮三分。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接连立了大功,赵王任命他为相国,位居上卿,比廉颇的官衔还要高一点。廉颇心里不服,对人说:“我这个大将,是在战场上拿命换来的,不像人家光凭一张嘴,就爬到了我的上头,我若遇见他,非给他点难看不可。”蔺相如听到这话后,就经常留心,有意避开廉颇。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也很得意。可是蔺相如自有他的道理:“秦王那样的威势都吓不了我,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今天的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所怕的,就是我跟廉将军的团结一致……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不计较私人的恩怨和面子!”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非常感动,也非常惭愧,就负荆到蔺相如家去请罪。蔺相如和廉颇两人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以后“将相和”常用来形容那些顾全大局,从整体利益出发,讲团结合作的人。

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会上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数次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再三退让,以至感动了廉颇,所以廉颇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二人结为刎颈之交。详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参见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

将相和

将相和好。泛指文臣武将为顾全大局而消除矛盾,团结协作。也作“廉蔺”。战国时,赵国文臣蔺相如多次不辱使命,维护了赵国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位置排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处处刁难、侮辱蔺相如,而蔺相如顾全大局,处处退让。廉颇最终受到感化,亲自登门负荆请罪,将相终于和好,结为刎颈之交。(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相和

100 将相和

京剧剧目。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及《东周列国志》第96回。1950年,翁偶虹、王颉竹在旧本《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基础上改编而成。剧情为,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赴会有功,被封为丞相。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屡次向蔺寻衅。蔺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改编后廉颇、蔺相如故事的思想性有所提高,突出了团结御侮的主题;并发挥了京剧袍带戏的特点,对生、净的唱做均作了很好安排。该剧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

☚ 白蛇传   野猪林 ☛
将相和

《将相和》

剧本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赵国的蔺相如出使秦国,在强暴凶狠的秦国国君面前机智地维护了赵国利益,回国后被封为大夫。另一次蔺相如陪赵王赴渑池会。在会上,秦王欲侮辱赵王,却反被勇敢聪明的蔺相如弄得很狼狈。蔺相如的举动大大提高了赵国的威望,因此被封为上卿,比赵国老将廉颇的官职还大。这使廉颇很不高兴,便处处排挤蔺相如。蔺相如对廉颇的刁难处处退让,使赵国人很奇怪。大夫虞卿便问蔺相如是否惧怕老将廉颇,蔺相如说他连凶残的秦王都不怕,哪会怕廉颇。只是担心将相不和将使国家受损,才不理会廉颇的刁难。虞卿听后很受感动,把真相告诉廉颇。廉颇羞惭万分,身缚荆杖去蔺府赔罪,二人和好,共治赵国。这个戏倡导了一种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的精神。


《将相和》剧照


京剧《将相和》 由翁偶虹、王颉竹编剧,突出老生、花脸的唱、做功夫。名演员李少春、袁世海以及谭富英、裘盛戎都曾演过此剧。
☚ 野猪林   四郎探母 ☛

将相和

京剧。王颉竹、翁偶虹在旧戏《完璧归赵》、《渑池会》和《负荆请罪》3个单出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而成。写于1950年。描写秦、赵两国国君渑池会后,秦国仍暗中准备,伺机灭赵。赵王封蔺相如为宰相,位在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傲,寻衅、侮辱相如,相如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一再忍让,并晓以大义。廉颇为相如高尚精神所感动,幡然悔悟,负荆请罪,团结御敌,使虎视眈眈的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将相和

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居功自傲,十分轻视丞相蔺相如,并屡加侮辱。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敌人有可乘之隙,再三忍让,始终不报复。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之苦心后,深自愧悔,并亲自到丞相府负荆请罪,二人遂为知交。从此,将相和的故事就传为天下美谈。这个故事启迪人们着眼于国家利益这一大局,不要去计较个人的得失与恩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