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封泥考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封泥考略 封泥考略考证封泥的著作。清代吴式芬、陈介祺辑。十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共八百四十九枚并加以考释。为篆刻者之借鉴,对秦、汉官制、地理等情况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近人周明泰有《续封泥考略》六卷,《再续封泥考略》四卷。 ☚ 缪篆分韵 戏曲 曲艺 ☛ 《封泥考略》《封泥考略》
最早研究封泥的专著。清吴式芬、陈介祺合辑。吴式芬,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好金石文,凡鼎、彝、碑、碣、汉砖、唐镜之文,均拓本收录,著有《捃古录金文》9卷。陈介祺,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好收藏古物,长于墨拓,著有《十钟山房印举》、《簠斋吉金录》等。 中国古代公私简牍均写于竹简或木札之上,遣使传信,中途恐有泄漏生变,因此封发时以绳捆缚成一束,于绳端或结绳处加以检木,用粘泥封固,盖上玺印,作为信验,以防偷窥私折。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被称为封泥。此法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后因帛、纸盛行于世,此制遂废弃。清末封泥出土以后,因此制久废,世人不知为何物。《封泥考略》于光绪三十年(1905)印行,始定其名为封泥。此书凡10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逐枚加以考释。因封泥与古玺相表里,官印种类繁夥,因此对考正秦汉官制、地理为用至大,对研究秦汉篆刻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如书中所收“河南太守封泥”,征引《汉书》为证云:“按:《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属司隶太守。”又如“河间王玺封泥”,除征引《汉书》中《地理志》、《诸侯年表》、《百官公卿年》等材料外,更引《汉官仪》,云:“孔子称,封泰山、禅梁父,封者以金泥银绳印之以玺,又曰:建武三十二年登封泰山尚书令臧玉牒封石,检以金为绳,以石为泥。”证明封泥用绳。复引《抱朴子》:“古之人入山者佩黄神白章印,以封泥著。所在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认为这是道家也有封泥之举。 1990年中国书店据光绪三十年本影印出版此书,有关此书的仿续之作颇多,如罗振玉《齐鲁封泥集存》、陈宝琛《澄秋馆藏古封泥》、周明泰《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吴幼潜《封泥汇编》、陈直《汉封泥考略》、胡琨《封泥印古录》、北京大学文史部《封泥存真》等多种。 封泥考略 345 封泥考略考证封泥的专著。清吴式芬、陈介祺同辑。10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并加考释,对研究秦汉官制、地理均有参考价值。近人周明泰有《续封泥考略》6卷、《再续封泥考略》4卷。 ☚ 飞鸿堂印谱 六书通 ☛ 封泥考略 封泥考略古封泥专论。十卷。清吴式芬、陈介祺辑。吴式芬(?—1856),字子苾,号诵孙。山东海丰(今无棣县)人。道光十四年(1834)进士,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长于音韵训诂之学,对经史考订有精湛见解,又精于金石之学。曾编有《捃古录》、《金石汇目分编》等。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酉生,号伯潜。因所藏“曾伯簠”器,名其室为“宝簠斋”,后即以“簠斋”为号。晚年别署海滨病史。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弃官归里,终生不仕。 ☚ 古泉汇 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 ☛ 封泥考略清代金石学著作。吴式芬、陈介祺合编。全书十卷。光绪三十年(1904年)完成。收封泥849方,多属秦汉时代。分官印、私印,闲印列出。每种皆有原大拓片。是研究古代官制的主要著作。 封泥考略 封泥考略见“吴式芬”, ☚ 胡汉战争画像石 郚邑故城 ☛ 封泥考略十卷。清吴式芬、陳介祺同輯。此係二家所藏封泥影印譜,附有釋說。凡輯七百余種,去其重復者,尚存五百余種,考證類次亦精善,為權威性專著。光緒三十年(1904)滬上石印。近人周明泰撰《續封泥考略》六卷,再續四卷,民國十七年 (1928)印行,三者合稱美富。《封泥考略》所收者,有二十種藏於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